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一个凯傲工程师的中国情缘

2020-10-09 10:13 性质:转载 作者:凯傲集团 来源:凯傲集团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01中德情缘

长期以来,Fäth一直想去看望在北京工作的哥哥。1993年4月的一次国际工具博览会为他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展会上,他发现了一些德国厂商的中文宣传册,并将带回作为纪念品。回到德国后,这些传单落在了Fäth的办公桌上,并被遗忘了一段时间—直到1993年6月一个中国代表团参观林德阿沙芬堡的工厂。"突然,其中一位来访者在我的办公桌前驻足,翻阅了一下宣传册,向我简单问候了一下,然后又消失了。"Fäth回忆说。几天后,他被叫到CEO办公室。在那里他很意外地得知,中国代表团已经决定与林德股份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并希望在中国设厂。另一个惊喜是:代表团团长辛主任明确要求Fäth参与项目的实施。后来发现,这位辛主任正是那个翻阅他桌上宣传册的人。当年11月,Fäth一行四人来到中国,厦门林德工厂的规划开始成型。

Andreas Fäth(左三)和项目组同事

Fäth密切参与了该项目6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Fäth回顾说:"我们没有人会说中文,也没有在亚洲做这么大规模项目的经验。而语言障碍并不是唯一的挑战,因为他在欧洲习惯的流程,只有少数几个可以在亚洲一对一地实施。但在 "导师 "朱林和团队的帮助下,Fäth总能找到解决方案。1996年9月1日,第一辆 "中国制造 "的林德叉车下线。

这本该是他在厦门工作的终点。但在这里,事实证明,一个设备完善的工厂如果没有合格的员工,就像一辆没有牌照的汽车。于是,Fäth扩大了工厂的规模,增加了一个培训中心,并引入了双轨制培训。这在中国绝对是个新鲜事物,员工要么有实践经验,要么有理论经验,但从来没有两者兼备。这种情况在新的培训理念下发生了改变—得益于技术过硬的员工队伍,林德(中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物料搬运解决方案国外供应商。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