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叶思宇:为燃料电池注入“中国芯”

2021-05-07 10:52 性质:转载 作者:广州日报 来源:广州日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面对未来更加激烈的氢能竞争,叶思宇有着更加审慎和长远的思考,他正带领团队开发第三代和第四代的产品,以期实现功率密度的逐步提升和耗氢量的逐步下降。他们在和国内与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等关键材料的厂商展开密切合作,努力实现膜电极的全产业链自主化。

“我不认为我们已经比世界最先进水平更先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可控都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但我们在进步,他们也在进步。最后的结果无法预知,但我们要行动起来。”叶思宇坚定地说。他相信,为中国燃料电池“注芯”的事业“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对话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不能完全以写论文的分析思路去解决实际问题

叶思宇院士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

广州日报:像现代汽车、丰田汽车这些国际汽车巨头最近都在中国布局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如此多的国际巨头进入中国市场,是否会影响中国燃料电池自主化的突围?

叶思宇:我也是从国外回来的,从来不认为对手只来自国内。国际龙头企业在周围与你竞争是一件好事,这强迫你高质量地要求自己。如果没有压力,就无法产出世界最先进水平的产品。与其被动接受压力,不如主动接受压力。如果国际巨头进来,就有种“狼来了”的恐惧感,那就不用再从事这个事业了。

广州日报: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汽车的技术路线仍然有纷争。因为成本和技术的原因,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范围依然有限,您如何看待燃料电池汽车的前景?

叶思宇: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并不是完全竞争的态势,未来它们之间的集成或者混动会更有前景。目前据我所知,很多锂电池公司也在布局燃料电池。我也不喜欢用“新能源汽车”的终极路线来定义燃料电池或者锂电池,因为技术永远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锂电池未来的发展也受到很多人的推崇,比如说固态锂电池就能极大提高锂电的能量密度。

广州日报:有人质疑制氢过程中也会释放碳,如何看待氢能产业对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意义?

叶思宇:利用传统化石能源制备氢气确实会产生一些碳,但是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是传统能源汽车随地随时产生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无法被收集利用。二是制作氢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集中的,它们可以做到及时封存和利用。总体来说,碳排放还是减少的。

而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方式不排放碳,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如果可以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如此氢也可以通过零碳的方式来获得。

广州日报:在巴拉德工作期间,工程部的同事说您不像研发部门的人。您身为科研人员却在产业化方面却有极高的技术修为,这种能力是国内科研人员需要学习的。能谈谈您的心得吗?

叶思宇:工程部门往往对研发部门有些偏见,觉得研发部门的人纸上谈兵,做的东西跟实际应用脱节,所以他们说我不像研发部门的人。但我带的团队集研发、工程、生产于一体,最终是把产品生产出来了。

如今大企业也在注重基础研究,但小中企业的研发一定要以产品和产业化导向。企业要从客户及时了解产品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并应用于设计下一代产品。其中需要分别哪些问题需要从现有的工程化过程中克服,哪些问题需要从更基础的研究层面去解决。企业这样做就能有针对性地与大学和研究所合作。如果放弃了这一点,下一代产品的研发根基都没有了。

如此以来,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会有三个益处,第一,很可能大学研发的材料能成为下一代产品材料的基石。第二,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方法可以直接拿来应用,解决企业的问题。第三,合作可以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

广州日报:您所在企业也招了一批工程师和研究生,他们对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如何?

叶思宇:动手的能力,或者想解决产品问题的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和导师的方向性和执行性有关系。我有时候甚至给一些刚毕业的研究生说,暂时忘掉过去三年做了什么,就下到车间看看生产过程,看看到底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即使你想通了,也不要马上就动手,可先讨论一下,看看该怎么做,因为这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发现的问题可能根本不是问题,别人已经可能解决了。第二个是解决问题需要一个明确的思路,弄明白到底想改进什么。

往往在针对工程问题的分析报告中,我会发现会有目的性不明确的现象。我常会“强迫”他们写出实施的方法是对应哪个问题。如果用写科研论文的分析方法,来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可能不是很恰当。

广州日报:您选择回到中国开始新的事业,您对未来的畅想和希望是什么?

叶思宇氢燃料电池汽车不等于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也不等于氢经济氢产业。 氢实际应用的场景远超过燃料电池这个领域。只不过燃料电池汽车的可观性和展示性都很好,大家都喜欢从此入手。但氢能燃料电池在氢能利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希望未来氢能在国民经济中涵盖更大的范围,和其他绿色能源一起构筑中国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

广州日报:来到广州工作也有3年之久,觉得这里的科创氛围和人才政策如何?

叶思宇:首先,这里把外国院士与中国院士同等对待,我非常自豪。我们可以有幸聆听政府的发展计划研讨会等各种活动,这带来一种“被重视”的感受。

此外,广东省、广州市在制定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政策会非常及时地征求我们的意见。我是广东省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专家组的组长,参与审阅了一批关于产业政策的白皮书等文件。省、市科技部门在制定科研发计划时,也会极大地尊重并接受我们的意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黄蓉芳、龙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邱伟荣、王维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凤荷

123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