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年历程,柳工集团历任高层观点颇为一致。
除此之外,挺进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也显示出柳工意欲在更大的产业舞台——全球市场,试炼身手。
2000年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国外巨头早已经鱼贯而入。与此同时,已经完成一轮实力积蓄的中国制造商,也开始尝试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地处东南沿海“入海口”的上海,以及同属长三角核心地区的扬州、镇江、常州等,既是连通的枢纽,又是人才、资源聚集的产业要冲。
20年后的今天,再度审视当年,这场行动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柳工全球化战略的高度、眼界、推进节奏乃至文化和管理输出的方式。
01 首战硬仗
某种程度上,柳工的东线进击就像是一场轮回——整个进程重演了1958年在龙腾背创业时的艰辛。当年,500名创业者逆行西南,开赴柳州,扎根创业。40多年之后,带着“热血难凉”的创业者DNA,柳工折返而来,闯关东部。尤其是东线突破的第一个落脚点——江阴之役,更有些曾国藩所说“结硬寨,打呆仗”的意味。
作为柳工收购的第一家企业,2000年时的江阴交通机械厂既感受着路面设备行业开始沸腾的召唤,亦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向外看,彼时中国压路机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中外品牌纷纷全力冲刺;向内看,受制于历史因素,产品、技术、营销等因素,当时的江阴交通机械厂22个品类的压路机产品,年产能仅有112台。
2025-04-21 12:19
2025-04-21 12:16
2025-04-21 10:06
2025-04-21 10:06
2025-04-21 10:04
2025-04-21 10:02
2025-04-21 09:56
2025-04-21 08:35
2025-04-20 07:37
2025-04-20 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