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谷歌扔下氢弹 炸掉全球无人驾驶几百亿美元研发投入

2017-05-16 08:04 性质:转载 作者:建约车评 来源:建约车评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当有人有勇气将一个投入200亿元研发出来的东西免费开放出来的时候,就意味着这必然是一场重注之豪赌。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如果不能感受到如此凌厉的杀机和巨大的决心,显然不适合继续参与这场竞争。

  2013年初,当车评君被问及如何看待“打的软件”时,对此嗤之以鼻,并认为是一个十足的笑话。事实证明,车评君成了一个十足的笑话。任何一个领域当有大量的资本汹涌而入时,产业被快速催熟的概率将会大幅度提升。耳熟能详的领域包括,打车O2O,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新能源汽车,接下来就是无人驾驶

  在2016年,汽车企业的CEO们对未来进行畅想,针对无人驾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们认为将在2021年实现L4级别以上的完全无人驾驶能力,并投入共享运营。有的老总们壮了壮胆,提出了2025年实现无人驾驶的目标。

  为此,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已声称将在无人驾驶领域投入巨资。招募数以千计的软件工程师,AI科学家,去攻占汽车新兴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单个车企的投资数以几十亿美金计。中国的本土品牌长安汽车,也提出了一个面向2025年的200亿元的无人驾驶研发预算。让车评君热泪盈眶。

  然而,当时间进入2017年的时候,全球无人驾驶研发进程表已经遭到了巨大的修改。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率先宣布,无论如何,将会在2019年实现L4级别的完全无人驾驶能力。

  谷歌是潜行在水面下的怪兽,当人们都被他的技术天才离职的新闻所吸引时,已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投入了100辆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克莱斯勒大捷龙,进行共享出行服务的测试。随后,他们宣布将会继续投入500辆大捷龙投入无人驾驶的共享出行运营。600辆的车队,已经相当于北京的一家中小型出租汽车公司的规模了。

  按照waymo目前的进度,2018年无人驾驶汽车在共享出行领域投入正式的大规模的运营将成大概率事件。在此之前,唯一能够阻止谷歌的是政策和法规。但不要忘了,共享出行运营和货运不同,不需要跨州协调政策,搞定几个州或若干个城市对谷歌而言不算挑战。

  百度的开源,以及谷歌在出行市场的跟进,其力度远大于当时滴滴与快的的补贴,必然的结果是大幅度降低人类拥有这项技术的成本,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这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

在如此惨烈的竞争之下,更多的人一定是炮灰。

打车公司自研无人驾驶技术是嘬死

  在long long ago,无人驾驶技术刚刚兴起之际。一些投资人鼓吹,像滴滴和Uber这些出行服务商将成为无人驾驶技术最具优势的研发者,理由是他们有数据。包括Uber的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将无人驾驶当作公司未来生死存亡的技术。

  其实它们拥有的数据对无人驾驶研发价值非常低,因为无人驾驶需要的数据是在某一刻,在某个特定的外部环境之下,司机采取哪些操作行为。而Uber或者滴滴出行司机端收集的数据几乎无价值,作用不如百度地图。而用户从A点到B点的大数据对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没有帮助,只对交通规划有帮助。

  然而在那样论调的趋势上,很多打的软件犯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战略性错误。包括Uber执拗地把谷歌首席法律官赶出自己的董事会,坚决地与谷歌在无人驾驶技术上展开正面竞争,大肆挖走谷歌的人才。今天Uber将饱尝战略性错误的恶果。

  Google+FCA+Lyft对于Uber,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对于其他的打车软件而言,是一场灾难或福音全在一念之间,取决于出行服务商的脑子是不是足够清醒。

  对于滴滴出行,欧洲的Grab,东南亚的Gett,印度的Ola,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是与谷歌为敌,自己开发无人驾驶技术呢?还是把钱省出来,投入到谷歌的怀抱,与他水乳交融呢?或者说有Plan C。

  2016年底,滴滴出行CEO程维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该公司计划在6年左右的时间研发出无人驾驶技术。如果这个计划是严肃认真的话,6年之后,这家公司也许已经在竞争中陷入被动。

滴滴出行,或者其他打车APP,最好的选择是:

  1、马上放弃投入巨资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计划。因为你根本不可能竞争得过谷歌或百度,而且需要极长的研发时间,吃力不讨好。只保留一个技术团队,用于与第三方无人驾驶技术和产品供应商对接。

  2、马上拥抱谷歌,与之展开合作。避免在共享出行核心战略市场上被竞争对手追上甚至赶超。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多大,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及谦卑的心态,总觉得自己有很多资源,什么都做,失败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像腾讯这样的巨无霸,在对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上,有着极其清晰的定位,在业务拓展上有着严苛的纪律性。

  无人驾驶技术绝不是一家出行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事实将证明,将会成为出行服务商的包袱。

  3、马上与百度合作,与其开源的“apollo”计划对接。直接使用和消化对方的能力,作为一种替代和备选供应商,对谷歌的waymo进行制衡。

  无人驾驶,已成为AI应用的第一个核心战略战场,同时也将是汽车、交通出行、互联网、通讯等重大产业的“天王山”,这里日益将成为一个竞争的“修罗场”和资本的“黑洞”。行业的参与者一定要头脑清楚,心存敬畏。

123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