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谷歌扔下氢弹 炸掉全球无人驾驶几百亿美元研发投入

2017-05-16 08:04 性质:转载 作者:建约车评 来源:建约车评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最可能的三大核心领域是共享出行、货运物流和私人汽车销售。从时间进度上看,无人驾驶技术共享出行和货物物流上的应用一定会比应用于私人汽车上早。

  百度的“apollo”开源计划,使得百度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获得了包括北汽、奇瑞、比亚迪、一汽解放、福田等大量整车制造商的合作合同。而谷歌所在的欧美市场,主要整车制造商都以投入巨资自研无人驾驶技术。谷歌折腾1年,只与FCA达成了战略合作。这让谷歌在竞争中陷入巨大的被动。

  然而,在无人驾驶未能部署在私家车上之前,与整车制造商合作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能找到市场,也不能让部署了百度无人驾驶技术的汽车大规模在道路上跑起来。他们还是需要找到市场,把车子卖出去。

  谷歌的优势在于,其无人驾驶技术经过8年300万英里的测试,已非常接近于最后的上路应用。此外,谷歌与FCA合作,将大捷龙改造为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过制造、改装、验证和安全测试等诸多制造环节,初步具备了大规模制造无人驾驶汽车的能力。

  谷歌策略的聪明之处在于,既然整车企业不愿意合作,而且哪怕合作了也不能快速把无人驾驶汽车卖给个人,不如绕开整车制造商这个中间商,直接与共享出行运营商合作。而整车制造商只需要与一家FCA合作,只要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具备无人驾驶能力的量产车就行,显然FCA会更加高兴。

  在与Uber已经闹掰的情况下,Lyft显然成了最佳选择。拥有了Lyft就像当初的Android拥有了HTC,完全打开了智能手机市场。只要能够将Lyft扶持起来,谷歌将会拥有整个共享出行市场。

  在战略既定的情况下,Lyft是一定不能抗拒google的诱惑的。

  Lyft与谷歌合作,极有可能比Uber提前3年左右时间使用上无人驾驶汽车,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全球共享出行的格局有极大的可能发生改变。

  车评君必须指出的是,在百度开源无人驾驶技术的背景下,谷歌给共享出行领域提供的技术服务一定是免费的。这次和lyft合作,很可能会倒贴资源。

  谷歌,除了可以为lyft提供无人驾驶汽车之外,他还控制着Android操作系统,全球最大的地图系统谷歌地图,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可带来大量的用户资源,这些资源是任何一个互联网运营者难以抗拒的诱惑。

  谷歌的waymo+FCA,整个无人驾驶生态系统还缺最后一块拼图——终端使用者,lyft补足了这块最后的拼图,也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意味着全球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生态系统联盟正式成立。

  谷歌一定会倾注他的资源,将Lyft扶持为共享出行领域里的HTC,他一定可以做到。因为他除了能够提供无限量的运力之外,还能提供无限量的用户导流。这个生态系统和联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在Lyft的示范和竞争下,加上谷歌waymo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成熟度最高,已具备了量产能力。毫无疑问,所有的打的软件或共享出行公司都会将waymo作为首选的合作伙伴。

  谷歌以共享出行市场作为突破口,百度原先重磅推出的“apollo”计划的初衷不但会落空,且会陷入被动。因为在共享出行领域前期的无人驾驶汽车使用的都将会是谷歌的系统,同时为谷歌贡献大量的数据,提升谷歌的能力,并帮助他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共享出行领域,百度唯一的机会就是中国市场。政策的壁垒和门槛使得谷歌在短期内难以长驱直入。中国市场,还剩下滴滴出行,神州优车以及艰难求存的易到用车。在这块市场,如果谁率先解决将无人驾驶应用于共享出行,谁将会在出行市场的竞争中占据很大的优势。

  百度的当务之急是,整合一家核心整车制造商,迅速解决无人驾驶汽车的规模制造问题。这里的备选有几家,比亚迪、奇瑞、蔚来汽车、威马汽车。比亚迪的优势在于其生产的包括腾势、e6等车型比克莱斯勒大捷龙更适合共享出行。威马汽车从车型研发上,已经考虑了未来用于共享出行的用途。

  百度还需要即可着手与国内的共享出行服务商合作,对接需求,探讨如何最快地将无人驾驶汽车投入到具体的运营使用。滴滴出行很难在短期内达成合作,神州优车也许是最佳选择。

  沿着谷歌的逻辑,在车评君看来,也许货运物流,或者快递公司,也有非常强烈的需求,类似的合作洽谈已经在路上了。百度显然不会放弃,谷歌也会加速推进。

  车评君能够想到的思路是见招拆招,流于下乘。高手与高手之间的较量,其看点在于永远不会follow竞争对手的思路,其战略和策略和自身的核心能力充分结合,一方面能够对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又让竞争对手无法模仿。

  现在,球再次踢给了陆奇,让我们看看百度如何接招吧。

竞争跑步进入寡头时代

  百度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开源,以及谷歌在共享出行领域的重拳跟进,极大的可能将无人驾驶技术导入到“寡头竞争”时代。理由简述如下:

  1、无人驾驶技术的盈利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鉴于无人驾驶汽车研发成本非常高昂,原先硬件制造商设想的商业模式,增加硬件体验和附加值,再卖高价的可能已经非常低,唯一的不确定性是苹果。

  鉴于无人驾驶软件拷贝已不能卖钱,这会让整车制造商的研发投入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后续的研发运维难以为继。整车制造商也不可能将自研的无人驾驶系统开源,提供给竞争对手使用,这将使得他们逐步被赶出市场。

  像Android这样的平台运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研发投入极其高昂,而投资回报周期长,且羊毛出在猪身上。并不适合硬件制造商,或者小型公司参与。

  2、AI和数据将大幅度抬升无人驾驶门槛。无人驾驶的突破是AI技术发展的结果。汽车硬件制造商,能够突破AI的门槛,在这个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可能性不高,也难以在这个领域培养出核心竞争力,树立起口碑。另外,鉴于百度以及谷歌的开源,他们将会获取更多的驾驶数据,进一步提升无人驾驶能力,与单一的汽车品牌在能力上拉开差距,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形成“马太效应”。

  3、无人驾驶技术将会品牌化。因为无人驾驶不仅事关车辆本身以及车上人员的安全,且会影响到其他人员以及财产的安全,具有非常大的外部性。这种特征将使无人驾驶技术的品牌变得重要。任何公司或者个人,在采购的时候,一定会非常慎重地考虑该车的无人驾驶技术由谁提供。这将会使得出现“Intel Insider”这样的效应,进一步加剧集中。

  如果这种趋势成立的话,就意味着全球范围内在无人驾驶产业几百亿美金的投资将会化作乌有。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2008年左右,形势就会看得更加清楚。那时,苹果刚刚推出IOS,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企业都试图争夺智能手机OS的机会,大量有实力的公司,大量的科研人员,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这个领域,试图抓住千载难逢的市场机会。

  这个市场上最终只有两家OS幸存了下来,一家是苹果的IOS,一家是谷歌的Android。截止上周五,苹果的市值为8130亿美金,谷歌市值达6500亿美金,分居全球市值排行榜的第一和第二位。

  很难想象在15年以后,市面上还有15家无人驾驶技术品牌,如果还有3-5家,就属万幸了。 疯狂的人们和资本,都想一想吧。

惨烈竞争催熟无人驾驶技术

  正是因为无人驾驶技术未来无与伦比的可能性,导致了百度包括谷歌,在面向未来制定战略时,极其具有侵略性。同时让竞争变得异常残酷。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