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帷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对记者分析,机器人产业链分四个环节,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下游系统集成,以及最终的客户。“这四个环节,掌握两个就可以生存下去。”
比如,富士康本身是机器人公司的客户,又发展了自己的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业务;国内美的、格力等,也遵循相同的逻辑。对它们来说,因为自己有市场,所以生存不是问题,挑战是如何将机器人业务扩展至母体市场之外。
再比如,埃夫特既掌握机器人本体,又拓展下游系统集成,它的壁垒建立在对行业的深入理解上。
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则是机器人公司的核心技术。有了这些技术,成本就会大幅下降,竞争力则大幅提升。对国内新兴机器人公司而言,要想克服成本劣势,就需要利用新兴市场的机会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尽快实现上游零部件的国产化。
“关键有没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张帷说,任何公司进入这个领域都要想一想,如果什么都没有,也许在市场爆发期会有一些商机,但市场一旦趋于成熟,主流厂商就会把它们挤出去。
这番话对埃夫特同样适用。一般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埃夫特通过开发市场应用切入,扮演了一个开拓者的角色,但如果不能利用先发优势尽快提升技术水平,未来就难以应对四大家族这样实力雄厚的后来者的竞争。
今年初,工信部对机器人行业进行摸底调研,初步统计,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有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分地区看,有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将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和在建的产业园超过40个,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处于筹备中的园区。
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认为,各地都很重视机器人产业,机器人企业无论体量大小都会成为政府的座上宾,并得到资金、土地等各类扶持政策的支持。这导致机器人产业存在过热隐患,并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
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凌燕曾对机器人产业园做过调研,她告诉记者,部分地区盲目发展机器人产业园。
张凌燕去过一个县级市的机器人产业园,当地既没有产业基础,也没有应用市场,就号称要打造百亿元产值的产业园。“实际园里什么都没有,就有一些伺服电机企业,还不是卖给机器人公司的。”
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看来,成功的机器人产业园一定要围绕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围绕机器人的应用市场来发展。
宋晓刚对记者说,一些地方完全没有本地应用市场,只凭一些优惠条件就想吸引机器人企业进来,把产值做到500亿元、1000亿元,这完全是空中楼阁。“那些没有实力的企业躺在政府的补贴上,政府的补贴变成了一个盈利点,这是我们非常担心的。”
宋晓刚表示,200多家本体制造企业中,有一些是纯粹的组装企业,没有自己的控制系统、电机、减速机,甚至连机械臂都是通过外协生产的。
“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它们也许能发展起来。”宋晓刚说,但市场上的钱是有限的,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很快会被淘汰出局。
2024-12-29 08:45
2024-11-16 10:25
2024-11-16 10:23
2024-11-02 08:58
2024-09-01 08:07
2022-09-13 10:13
2021-10-12 10:11
2021-08-28 10:40
2021-08-28 10:33
2021-08-28 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