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德隆崩盘后,他接过烂摊子,打造出一家世界级企业

2017-04-04 06:46 性质:转载 作者:财经新闻 来源:财经新闻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近日,潍柴动力发布2016年年度报告,营业收入931.84亿元,同比增长25.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41亿元,同比增长72.86%;基...

  近日,潍柴动力发布2016年年度报告,营业收入931.84亿元,同比增长25.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41亿元,同比增长72.86%;基本每股收益0.61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65%。公司拟每10股送红股10股,派现金2.50元(含税)。
  据“金融八卦女”微博爆料称,在潍柴动力的年度业绩会上,中金公司分析员向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提问时表示,中国的机械装备行业如果未来能出现一个世界级公司,那一定是潍柴。
  谭旭光面不改色地慢慢说道:“谢谢你的忽悠”。

  作为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一度被外界成为“谭大胆”,如今潍柴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大格局和大视野。
  2004年,德隆系崩盘,各方为了争夺湘火炬展开殊死搏斗。
  决战打响前,谭旭光连夜拜访鲁冠球,表达了自己对湘火炬的渴望。最终,潍柴逆转万向,成功拿下湘火炬。
  “从他一进门起,我就知道湘火炬非他莫属了。”事后,鲁冠球回忆说。
  老先生没有看错人。德隆倒下后,谭旭光接下一个烂摊子。十年后,这个烂摊子已经和潍柴一道,成长为世界级企业。
  铁腕治军
  90年代末,在一轮产能“大跃进”后,国有企业陷入大面积亏损。
  地处山东半岛中部的潍坊柴油机厂也未能幸免,这家始建于1946年的老国企,因经营不善,到1998年欠款3个亿,半年发不出薪水,账上只有8万现金,基本处于停工状态。


  危难之际,37岁的谭旭光被推到了前台。这个16岁入厂、在研究所当了十年试验工人的小伙子,凭借此后在销售战线上的突出业绩,成为厂里耀眼的新星。
  也许是为了考验新人,上任当天,铸造线就被火烧了。谭旭光顶着巨大压力,准时出现在会场,向上千名职工立下军令状:15天内补发两个月工资。
  为了兑现这一承诺,他厚着脸皮,跑银行行长家门口,整整堵了一天,终于把对方给感动,答应贷给他1000万。
  同时,他还约法三章: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真抓实干,为企业办实事;以身作则,要求职工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许职工做的,坚决不做。

  给完甜枣,谭旭光开始来硬的。他大幅裁减人员,53个科室砍到35个,数千名员工被重新安置。他们中很多爷孙三代都是潍柴人,有些还是高干子弟。
  有人劝他,你刚上任,位子还不稳,做事悠着点。谭旭光说:“不改革,潍柴只有死路一条!我等得起,全厂职工等不起。”
  大刀阔斧之下,一干部坐不住了,在会上跳出来拍桌子骂人。谭旭光手起刀落,在五分钟内决定将其免职。蠢蠢欲动的人从此消停了。
  减员之后是降薪。为了节约成本,积累资金发展生产,谭旭光宣布,一两年内在岗职工只能领60%的工资,内退职工领60%的70%。
  这个决定立刻在厂内引起骚动。幼儿园园长听说后,扔下孩子不管,跑到厂区大闹,谭旭光当晚开会决定,将此人驱逐出企业。
  内退职工也闻风而动,围在工厂门口讨说法。这一次,没等谭旭光出手,在岗职工就拍案而起,呛声道:有本事你们内退的上!
  长期的纪律涣散,导致工人们质量意识薄弱,残次品频出。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谭旭光在厂内召开千人大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带头砸毁300台残次品,并要求所有人以身作则,从源头抓起,不放过每一道工序。
  对于那些脑袋还停留在大门外的潍柴人,谭旭光坚决请他们回家休息。
  经过一番铁腕整治,很多积弊得到纠正,工厂恢复了秩序。对此,谭旭光说:“改革需要迎着矛盾上,立竿见影地撞击和解决矛盾,是国企改革获得成功的关键。”
  ■ 斗牛士精神
  谭旭光属牛,他本人也很喜欢牛,最爱听西班牙斗牛士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要有激情,没有干不成的事。
  这种永不言败的斗牛士精神是谭旭光的真实写照。
  早年干销售,他被派到印尼开拓市场,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每天头顶烈日,手捧地图,跑遍印尼的很多地方,拿下一个又一个当地代理商。
  谭旭光去之前,潍柴在印尼的年销量只有六七台;等他走时,这个数字已经变成360多台,出口额则从30万美元猛增至6000万美元,几乎贡献了公司一半的收入。
  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国家紧急采购一批军用重型卡车。负责供货的厂家在采购发动机时,却发现无人敢接单。
  这时,胆大包天的谭旭光站了出来,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并立下按时交货的军令状。那个时候,离他接任厂长一职还不到一年。
  最终,他圆满完成任务,在业内声名鹊起。
  谭旭光不但胆子大,而且非常有远见。很多事情刚开始做,别人不理解,事后证明,他的做法都是对的。
  在他之前,潍柴主要生产重卡发动机,其技术来源于1983年斯太尔引进项目。2000年并入中国重汽后,潍柴40%的订单来自这个大客户。
  按理说,守着这样一个财神,潍柴可以衣食无忧了。但谭旭光却不满足,他很清楚,单独为一个汽车厂提供配套,是无法养活一家高水平的发动机厂的。
  因此,他希望多挖几口井,将潍柴打造成一家通用发动机供应商。

  经过调查,谭旭光发现,工程机械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于是,命人开发出与之配套的发动机,性能上超越市场上的同类产品。
  当他拿着产品上门去推销时,却没有厂家愿意试用。最后,在承诺赊销,而且帮对方卖产品的情况下,才争取到当地一家工程机械厂。
  此后,陆续有中小厂家前来采购,但柳工厦工等几家大厂依旧不松口,谭旭光屡次登门被拒。正当他和对方约好,准备再次拜访时,却横生变故。
  1999年10月,谭旭光在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断了四根肋骨,在医院里躺了十好几天都不能动,连厂庆都错过了。
  换别人,怎么也得先把病养好再说。但谭旭光却闲不住,带着伤病坚持赴约。
  有老板目睹此景后,感动得一塌糊涂,当即表态:老谭,你都这样了,还来跑市场,啥也别说了,从明年开始,一定配你的发动机!
  就这样,谭旭光攻下了工程机械市场。等对手一觉醒来,潍柴已占领了大半的市场。随后,他继续开发客车和船舶市场,宇通、金龙都装上了潍柴发动机。
  据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了解,到2004年,潍柴的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创造了全国内燃机行业的历史。
  短短六年,麻雀一跃变凤凰。很多潍柴人说起谭旭光一脸的崇拜,“如果他的眼光跟我们一样,潍柴不可能翻身,不可能把握住市场机遇。”
  ■ 技术就是话语权
  制造业归根结底比拼的是技术。
  在研究所干了十年的谭旭光对此心知肚明。上任没多久,他就赴欧洲考察,结果大受刺激。
  外方对他格外“关照”,不但事先安排好路线,还派保安全程跟随,重要的地方全部盖上,生怕技术被偷走。这还算是好的,有的企业根本就不让参观。

上一页1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