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技能必须跟上产业的发展
工业设计、云计算、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3D打印、物联网、嵌入式技术……奔走于今年技能比赛的各个场地,记者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这些比赛紧贴产业实际和当前热点。
5月8日,在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开发比赛”的现场,参赛选手必须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完成让小车出库、自动识别并按指示行走、启动照明灯等各项指令。
嵌入式技术实际上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就是通过在芯片里嵌入软件,让车子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都要用到。”总裁判长梁长垠说,今年比赛的主题是智慧交通。
“现在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技能必须跟上产业的发展。”梁长垠告诉记者,比如现在的芯片已经发展到纳米级别,一个单片机上往往有上百个管脚,最小的只有针尖那么大,只要出一点错,整个单片机就报废了。
事实上,历年大赛的赛项设置都会根据产业转型的风向进行调整。2010年“双十一”,线下业务跟不上线上的海量订单,同年大赛设置了“现代物流”赛项;2015年,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大赛设置了“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当“互联网+”成为全社会潮流时,今年大赛开始引进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等赛项。
赵清江把技能大赛看成是行业的风向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的最新动态,从而不断调整我们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方式。以赛促学,以赛带练。”
大赛对学校带来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从该校专业设置的变化看出来。去年,赵清江带领学生参赛时,他们学校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还只有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今年参加比赛时,学校已经开设了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的专业。
大赛带来的最大变化还体现在学生身上。去年,赵清江带领的3名学生获得了一等奖,有两名已经确定要去富士康工作,他们的起薪在5000元到6000元之间;还有一名学生被一家企业招去,当作后备人才培养,“准备将他送到德国继续深造,回来后再为企业服务”。
见识职教改革新成果
大赛不仅仅是学生切磋技艺、提升技能的舞台,更是观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窗口。
“我们教学载体的选择就直接源自大赛。”在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比赛现场外,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带队老师徐家忠说,“与此同时,大赛又是检验我们课程教学成果的方式。”
在徐家忠看来,大赛就好像一座桥梁,将企业需求与教学需求,大赛内容与教学内容,大赛标准与实训标准很好地连接起来。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副院长李富森说,大赛本身就是校企合作的产物。通过大赛,学校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提升,与各行各业紧密合作的力度得到加大,学校的专业设置更能贴近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当参赛选手们热火朝天地激烈比赛时,关注不同领域、学术观点各异的专家学者也齐聚一堂,仰望职教发展的天空。
“职业教育不能是断裂的教育,要使每个人都有上升的空间,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输送出去,根据个体的需要决定是否再回来接受教育”。
从职教现代化论坛到食品安全与营养产教对接会,从国际化专业教学成果交流到智能制造产教对接,像现代学徒制分享会这样的论坛,贯穿了整个职业教育活动周。
“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一位与会者说。
有宏大命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经验的分享。在5月10日举行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成果分享会上,教育部高职发展处处长林宇向在场的观众发问,“校企合作中,为何会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他停顿了下,然后斩钉截铁地说,“我看关键问题是要让企业从为你培养变成企业为自己培养。”
2025-08-15 09:28
2025-08-11 09:45
2025-08-10 08:28
2025-08-08 14:26
2025-08-08 09:53
2025-08-05 15:10
2025-08-05 15:08
2025-08-05 15:01
2025-08-05 14:52
2025-08-05 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