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德国制造的童话:从厚颜无耻到卓越,这也将是中国智能工业的未来

2014-11-19 08:45 性质:转载 作者:物联网智库 来源:物联网智库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克虏伯特别注意产品质量,他多次去英国考察,不仅为公司引进了技术,还学到了英国人的一套企业管理方法。他认识到,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提高生产者的素质。他在提高工人的福利的同时,还对工厂实施严格的管理。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生产有序进行。而产品的质量有严格的检查,生产产品的工人的行为也受到严格监督。比如严格的考勤制度,谁迟到了5分钟,就会被扣除1个小时的工资,而这笔钱将存入企业的疾病保险基金。

  这样,他的企业产品日益多样化,而且质量得到保障,公司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后来,他公司的名字也成为产品质量的标志。由于他的军工产品无论是技术还是质量在世界上都达到领先地位,德国皇帝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首脑都成了他的客户。

  对于技术落后的清代中国,克虏伯大炮是李鸿章的至爱。1871年,他到德国访问时,亲自去埃森考察了克虏伯工业帝国,为大清帝国的海军和海防订购了300多门克虏伯大炮。

  而许许多多的德国企业就是这样,一步步地为“德国制造”这个品牌注入了十足的含金量。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制造”崛起的过程同时也是德国现代化和国家崛起的过程。德国是欧洲国家中现代化较晚的一个,而且身处欧洲中部的德国,没有多少地缘优势,却能在100余年的时间里数度崛起为世界强国,很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直坚持以高质量的制造业为本的道路。在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现代化过程以及在世界地位的确立基本上是同步完成的。

  “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  

  西班牙记者安赫尔一向关注经济领域,近来他与记者聊天时连连发出感叹,西班牙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民主化改革以来一度发展很快,当时西班牙一些工业也崭露头角,在纺织机械,甚至在航天机械制造业领域都曾在世界占据显要位置。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挣钱轻松、利润更高、来钱快的第三产业、建筑和房地产业成为西班牙人的选择。从1997年底到2008年初,西班牙房价平均年增长10%,有些年份的增长幅度甚至达到30%。大量投资从工业抽离,使西班牙制造业逐渐萎缩。

  确实,当美英等西方国家纷纷把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外包,自己转向来钱更容易的金融业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正是这种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德国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促进了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在《每日电讯报》相关报道后,有英国网友留言称,当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德国经济成功的秘诀,默克尔回答说:“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布莱尔先生。”

  除了对制造业的坚持外,“德国制造”长盛不衰还在于“质量”和“创新”。事实上,早在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德国产品被视为廉价的劣质品时,德国学者就开始呼吁工业界清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而是质量。20年后,英国罗斯伯里伯爵1896年就表示,“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

  德国大众公司一名工程师对记者说,“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如果能关注每一个细节,就可以实现零缺陷的目标。”这样的“质量”意识甚至体现在德国家庭中。在德国,许多家庭主妇煮鸡蛋要用量具精确量出水的容量,下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秤面条的分量。美国《新闻周刊》曾在题为“众厂之厂”的文章中感叹,“‘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世界,是因为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

  在另一个以质量闻名的“制造大国”日本,记者看到,人们对宝马、奔驰等德国车同样充满向往。《日本经济新闻》称,英国产业革命带来了世界工业大发展的契机,但是真正将世界工业制造推向高潮的是“德国制造”。从造船、钻探机械制造,到高速列车、地铁、汽车、飞机等的制造,德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前三名的位置。日本的高速铁路最初也是引进的德国技术。

  在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就有11家是德国公司。不少德国中小企业都有自己领先世界的技术。德国克拉斯集团是一家农业机械制造商。人们印象中这类机械傻大黑粗、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克拉斯集团生产的联合收割机由卫星和激光提供精确导航,实时的感应器可以测算每一平方米的产量,并且即时调整下个季节施用的种子和化肥量。

  尽管该收割机每台标价40万欧元,比其他国家的同类收割机价格高1/3,但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大农场主们仍趋之若鹜。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但产品的应用上至太空卫星下到儿童玩具,年销售额达到70多亿欧元。

  在调查中,中国网友认为德国制造业对中国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有网友留言说:“如果不是德国制造业率先走进中国,我们几乎不知道我们离世界那么遥远。”

  “德国制造”会被中国收购吗
  近来,由于受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德国对“德国制造”有不少担忧。特别是近来“中国制造”频频传出收购“德国制造”的消息,更令不少媒体紧张。德国新闻电视台就以“中国购买‘德国制造’”为题报道说,凭借低欧元汇率和欧债危机,拥有充足资金的“中国制造”的触角已经伸向德国企业。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称,很多拥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德国制造”品牌面临永远消失在历史中的困境。

  实际上,“中国制造”的崛起令德国人心态很复杂。一方面,“中国制造”此前集中于低端,需要大量德国机械产品。德国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曾自豪地称,“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德国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当“中国制造”真正开始向高端进发时,不少德国人忧心忡忡,还有德国企业要求政府对来自中国的产品严加管控。在近年来的德国各大商品博览会上,中国参展产品被德海关等部门指责仿冒而没收罚款的事件屡屡发生。

  “当我们今天对中国人嗤之以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德国人先前也做过同样的事儿,”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经济史教授迪特尔·齐格勒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坦承,126年前,德国产品质量是否真的差不好说,但德国当时劳动力成本低,的确有竞争优势。德国《世界报》在题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顶级品牌”的文章中称,中国产品被认为廉价低质的时代越来越成为过去,很多中国企业重视质量,力图打造世界顶级标牌。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制造业的兴衰往往超越了产品本身,必须更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收购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手段,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市场竞争中的输赢取决于企业和国家本身。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和德国同样经历了货币大幅升值,两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同样面临巨大压力。但与日本不同,德国没有紧紧盯住汇率,逼着企业在压力下不断挖掘潜力,自我改造,结果“德国制造”至今能够领先世界。丁纯认为,实际上,塑造“德国制造”的严谨和与时俱进等民族性格都是在竞争压力下养成的。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