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德国制造的童话:从厚颜无耻到卓越,这也将是中国智能工业的未来

2014-11-19 08:45 性质:转载 作者:物联网智库 来源:物联网智库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100多年来,无论是一战和二战前,战后重建,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即便美英趋之若鹜追求“金融神话”时,德国始终坚守立国之本,也因...

  100多年来,无论是一战和二战前,战后重建,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即便美英趋之若鹜追求“金融神话”时,德国始终坚守立国之本,也因此成为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西方国家。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说,“德国制造”在百年的起起伏伏中走到现在,根本上说靠的是勇敢接受挑战,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强大自己,而这也正是现在刚走向世界、面临转型的“中国制造”所应学习的。

  有人说,“德国制造”126年的历史就像一个童话
  德国的企业家在19世纪中期开始被英国人称为是最卑鄙的工业间谍。他们的产品被当作廉价处理商品在英国本土及殖民地倾销。为了保护本国产品的利益,英国议会通过商品法案,在德国产品上打上耻辱的印记“德国制造”,这个令德国人尴尬不已的决定却出人意料地激起了德意志帝国工业界令人震撼的反应。

  他是一个友好、优雅和风趣的人。他在英国伦敦自称为施鲁普先生,在那里的工商业界受到热情欢迎。这个德国绅士风度翩翩地参加伦敦工商巨头的聚会,向主人家介绍自己“个人对钢铁产品感兴趣”,英国企业家并没有对他产生戒备心理,反而详细地向他介绍了英国最新的钢铁生产流程。但这些英国企业家不知道,这个深藏不露的德国人却在品着威士忌,抽着雪茄聊天的时候,轻松地窥探了英格兰的顶尖技术,以便在德国生产类似的产品。

  这个在英国化名行窃的技术间谍,后来被英国情报机构发现,原来是来自德国莱茵河畔的工业家阿尔弗雷德·克虏伯。这个钢铁大王来自埃森,后来制造了著名的克虏伯大炮。他不是去英国刺探技术情报唯一的人。不过,不是所有的工业间谍都能像克虏伯先生那样高贵优雅而轻松地获得大不列颠的技术情报。有的德国人行为恶劣,自然不能如愿以偿。比如一个叫荷西的德国人就曾对英国的一家炼钢厂的主管进行逼压,要他说出厂里最先进的工艺流程。当然,英国人不会吃这一套,就派人去报了警。然而在警察到来之前,这个荷西已经逃之夭夭。

  为何会发生如此情况?如果我们把当时英国与德国的工业发展状况相比较,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当时,经过18世纪的工业革命,英国工业已经高度发展,成为世界科技的标杆。相比之下,德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其科学技术几乎相差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距离。

  “无耻之尤”,这就是当年德国人在英国人眼里的形象。不少德国人几乎是肆无忌惮地复制英国产品,制造二流质量的商品,并以倾销的价格流入英国及其海外市场。在德国,当时工人工资低,工作时间又被资本家无限延长,这使得商品成本非常低廉,其价格在世界上具有强势的竞争力。“价廉货次”,就是对当时德国不少产品恰如其分的写照。

  当时,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剪刀和刀具在市场上具有最高的声誉,谢菲尔德的刀剪都是用铸钢打造的,经久不坏,被称为最锋利而又经久耐用的刀具,所以价格不菲。德国索林根城的刀具剪子制造商假冒这个名牌,把自己的产品也打上英国“谢菲尔德”或者“谢菲尔德制造”的质量检查印章出口国外。然而,他们的模仿产品,却是用铸铁打制的,看起来和谢菲尔德的产品相似,可是,无论是锋利还是坚硬的程度都不能与之相比。

  这件丑闻曝光后,英国人再也不能容忍德国人的这种卑劣手段了。英国的企业家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首先是谢菲尔德刀具生产商在伦敦发起抵制德国无耻行为的运动,他们要求所有来自德国的产品,必须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后来,在1887年4月23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商品法》(Merchandise Act),并把这个条款写了进去。从那时起,所有德国产品要进入英国本土或殖民地市场,都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英国商人们希望用这样的印记来吓退消费者,让他们对德国产品嗤之以鼻,转而购买英国产品。

  1887年的8月23日于是成了“德国制造”的诞生日。“德国之声”称,从126年前的那个日子后,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100多年来,德国源源不断从中获益,任何一件“德国制造”产品“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受到各国的欢迎。《南德意志报》称,“德国制造”126的历史就像一个童话。它也是德国在二战后崛起的密码,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的答案。

  从“厚颜无耻”到“光荣之源”
  “德国制造”给德国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也引发不少国家的羡慕。《纽约时报》称,德国的强盛关键来自于制造业。美国《外交》杂志曾刊登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长顾问及奥巴马政府汽车产业首席顾问的史蒂文·拉特纳的文章,文章标题就是“德国成功的奥秘——欧洲的制造业强国能给美国什么经验”。

  时隔百年,如今已经基本放弃制造产业的英国深陷金融危机,英国媒体面对德国稳健的发展也望洋兴叹。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和英国、西班牙相比,德国不仅经济增长仍然强劲,而且其失业率甚至不到英国、西班牙等国的一半,这让债务危机缠身的欧洲各国不得不唯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政府马首是瞻。

  克虏伯的工业帝国
  英国人对德国产品的抵制,以及若洛克斯教授对德国产品所做的毁灭性评价,都引起了德国人的彻底反省。后来的10年间,大多数德国公司都铭记了若洛克斯教授的话:“用质量去竞争”,对自己的产品严格进行质量把关,设计上敢于创新,加上德国工人阶级的吃苦耐劳,成就了德意志帝国经济史上的伟大转变。这个世界上“最无耻”的伪劣产品生产国展开了一场为质量而战斗的战役。

  这年春天,钢铁大王克虏伯像平常一样,骑马到工厂。他身材高挑瘦削,头戴折叠帽,身穿紧身夹克,脚着齐膝马靴。从位于埃森湖边,那座拥有269个房间的王侯规格的胡格尔山庄,一路小跑到10公里开外那座属于他的钢铁帝国。

  远远地,“克虏伯族长”已经看到了他的帝国,被黑烟和蒸汽笼罩着。40多个水塔和烟囱高高地伸向烟雾弥漫的天空。其中,有的烟囱比埃森大教堂的钟楼还高。相比之下,这个在德国不算小的城市仿佛也成了克虏伯工厂的附属物。在他的工厂里,有1.2万多名工人上班。工厂拥有工厂专用的煤气和抽水站,以及消防队和警察。还设有一家医院,一些商店和自己的专用铁路。在厂房里,工人在融化生铁,锻造用在铁轨上的车轮和轴承,用生铁铸造曲轴和大炮。工人们在炎热、臭味、嘈杂和肮脏的环境里工作。特别是在高炉旁工作的人,必须要承受高温,而在另外的厂房里,由于要开天窗,让空气流入,又非常寒冷。在车间里,用大钳子夹着装满沸腾铁水的坩埚浇注时,铁水常常会烫伤甚至烫死人。不过,这些工人都愿意在克虏伯工厂工作,因为这里的福利好。

  尽管如此,员工问题总是克虏伯的一块心病。他的工厂从一开始就不断地招募员工。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派职员到各个地区招募。1855年,他在埃森郊外的工厂还只有704名员工。

  当时,埃森是个不大的城市,住房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没有人有足够的资本来开发房屋。于是,埃森人就把马厩、工具棚和阁楼租给工人。1840年,这个城市平均每8个人住在一两层的房屋里,到了1865年,有的地区这样的房子已经挤了18甚至24个租客。

  住房紧缺,使这里很难招到工人。没有工人,工厂就无法发展。于是,克虏伯于1856年在厂区修建了一批住房,房租和伙食费都非常低廉,可以容纳200个工人。这些有点像军营的住房非常狭窄,而且住宿规章制度也非常严格:每个人必须遵守住房纪律和制度,饭前必须洗手。

  到了1863年,克虏伯的工人住房已经扩大了6倍,可以容纳4200多人。这个生活区有9幢大楼,包括144套住房,每套住房有3-4个房间。煤气和用水都是由工厂自己提供。这样的住宿区形成,给工厂带来新内容。对克虏伯来说,工厂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和命运的共同体。

  1887年,克虏伯的工厂已经雇用了1.2万名工人。这些工人工作辛苦,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多数人在高炉前工作,因为高温和灰尘,他们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但是,他们相信在克虏伯公司的工作稳定,工资、面包和住房都有保障。

上一页1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