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产品开发与产业升级——中国车用柴油机工业的历史教训

2014-07-27 14:54 性质:转载 作者:孙 喜 来源:中国工业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二、能力缺口的历史根源
  中国车用柴油机工业在产品开发方面的能力缺口,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从中国第一台车用柴油机诞生之日起,主机企业就因种种原因而未能积累起完整的正向产品开发经验。
  (一)六十年反向产品开发(反求工程)的历史
  中国的第一台车用柴油机,诞生于抗战前夕的上海。由新中工程公司英国Commer卡车的Perkins柴油机为原型仿制完成。作为中国第一家由专业工程师创立的动力机械企业,新中公司曾在20年代中期自主开发三台农用水泵,却以全部失败告终;后来不得不通过仿制美国产品才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自此“引擎也不自行设计了”,专心仿制国外产品,直至抗战期间仿制德国产65马力车用柴油机。抗战之后,进口发动机的大举进入使这种仿制策略难以为继。新中公司基于仿制的发展经历正是解放前中国内燃机工业的一个缩影。
  1952年9月,一机部第四机器工业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柴油机工业开始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上海、长春等地的研究所负责整机及部件研发;机械部向定点主机厂统一推荐新产品型号的图纸并安排生产;在此过程中,除部委安排仿制进口机型或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主机企业无权独立开发整机,其技术管理也仅限于资料与产品明细表管理;苏联的技术支援也在新中国早期的柴油机反求工程中作用突出:135系列通用柴油机的总体方案就是在苏方支持下、以斯柯达706R车用柴油机为原型完成的。“大跃进”之后,柴油机工业“优先服务农业生产”的政策导向则进一步压制了车用柴油机工业的新产品需求和技术攻关,行业内的技术改进也相当缓慢。
  文革之后,一机部确立的分工体制开始松动:企业的产品开发不再需要部委安排,且能够同研究院所直接合作。在此背景下,一大批主机企业更新了投产二十多年的主导产品:上海柴油机厂(下称上柴)在1978年启动了6135改型项目,后在奥地利工程咨询公司AVL的帮助下完成了6135的第一次大规模改型;玉林柴油机厂(现玉柴集团,下称玉柴)则以1976年机械部组织开发的6105Q替换文革期间仿制的丰田GQ6105,并先后联合多个研究所优化产品设计、完善工艺配套,在经历了几十次浇筑失败之后试制完成玉柴此后十年的拳头产品YC6105QA。然而,就在主机企业积极尝试自主产品开发的时候,改革过程中新的政策导向却逐渐对主机企业的技术努力产生抑制作用,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就是技术引进政策和科技体制改革。
  (二)政策与市场诱导下的战略偏离
  “七五”计划提出提高柴油车比重的目标,但国内主机企业以“千台”为单位的产能显然无法完成这一目标。为了扩大产能、缩小技术差距,车用柴油机行业经历了大规模技术引进:主要方式是以许可证合同从国外引进成熟机型和生产线。中国重汽在1983年引进第一个车用重型发动机WD615,其中潍坊柴油机厂(现山东重工,下文简称潍柴)以70%的国产化率承担1万台/年,杭州汽车发动机厂(现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下称杭发)则以53.2%的国产化率完成5000台/年。1986年,二汽以850万美元签下康明斯B系列车用柴油机的许可证转让合同,康明斯发动机自此进入中国;玉柴则在1992年以1311万美元引进福特6112型柴油机全部制造技术和主要零部件的全套加工设备,开创了购买国外整机生产线的先河。这些技术引进大幅提高了产品可靠性和经济性,但提高国产化率的任务却打断了主机企业的整机开发;跨国公司也无意支持中国企业的消化吸收。此时,上海、长春、洛阳等开发经验丰富的研究所在有偿合同制的科技体制改革中收缩了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开发任务,并在属地化改革中纳入上汽、一汽、一拖等企业。这使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的主机厂在消化吸收的关键时刻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而市场形势的变化又将主机企业的注意力从产品开发引向了扩大产能。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客货物流规模的迅速膨胀带动了商用车市场,并直接刺激了柴油机消费(见图1)。为了争夺新增市场,各大主机厂纷纷将扩大产能、提高效率确立为中心战略。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间,全国车用柴油机产量按功率增长240%。其中,中重型柴油机领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产业格局:2009年,位居前列的潍柴、玉柴和一汽(含无锡柴油机厂和大连柴油机厂两部分)的销量分别达到35万、67万和43万台;重庆、二汽两家康明斯总计完成了14万台的年销量;中国重汽则实现了12.5万台的年产量。在轻型机市场上,全柴(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内动力(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两家领军企业的产量分别达到了36.8万台和30万台,它们与产品线扩张的玉柴、一汽,以及常柴(常柴股份有限公司)、莱动(山东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一同控制着轻机市场的主要份额。
  政府对外资发动机企业的限制和需求拉动的业绩增长掩盖了车用柴油机工业长期存在的产品开发能力缺口。这一能力缺口使国内主机企业无法通过产品开发来应对柴油机电控技术的挑战,从而在这场发端于70年代、90年代之后愈演愈烈的技术竞争中越落越远。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