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产品开发与产业升级——中国车用柴油机工业的历史教训

2014-07-27 14:54 性质:转载 作者:孙 喜 来源:中国工业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自主产品开发在工业升级中的全局性意义

  自主产品开发在工业升级中的全局性意义,集中体现在:如果不能紧紧扣住这个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并以此为中心来组织转型升级的其他努力,中国工业就不可能绕过先行者的进入壁垒,也无法在西方领先者主导的产业技术进步中获得主动。换言之,不控制产品开发,中国工业就将在产业演进和国际分工体系中长期处于被动位置,自主发展和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
  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不等于提升工业竞争力:虽然提升竞争力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反之不然。这是因为,与产品开发脱节的生产率提高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利润和工资,而更多地意味着成本降低和用户满意度的提高。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工业绕开产品开发而追求效率改进,并为此诉诸工艺创新、生产空间集约利用和设备更新改造,相对较低的技术密集度使其更容易受到越南、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同类改进的挑战,其结果只能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压缩自身的利润空间来争取西方国家的出口市场。这种价格竞争不仅不会导致工资提高和收入增长,反而只能演变为“比赛谁先触底”(竞次)的无利润增长。
  其次,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可能带来持续的工业竞争力。在《规划》中,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被作为工业升级的重要内容。这直接导致了目前遍地开花的“云基地”、“LED产业园”、“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各种以“产业升级”为名的“招商引资”。这种政策引导的新兴产业招商冲动,在过去三十年间周而复始地出现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但“高级化”热潮并未给中国工业带来“高级”的利润。相反,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不断下滑:从2000年的46.2%下降到2011年的22.3%。其原因非常简单:外资只是将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组装环节放在中国,但构成进入壁垒和竞争力的技术知识仍然顽固地保留在西方工业体系内部。
  已故的著名创新经济学家KeithPavitt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述国际产业分工的一个根本特征:“发达国家保留了制造业的全部内容,除了制造本身”。这使依赖于国外产品创新的中国企业不可能通过“产业转移”自动发展出产品开发能力,也就无法控制产业链利润流向。而Pavitt的这句话同时说明:当价值链高端的技术知识高度嵌入在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西方工业体系内部时,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实现“高级化”的思路同样是行不通的。这种“外包式升级”路径充其量只是制造业“出口导向”模式的变相和延续,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服务外包能够避免制造业“出口导向”失利的覆辙。
  此外,没有自主的产品技术作为支持,产业链/价值链创新同样面临事倍功半的危险。在这里,我们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涵盖提高产业集中度、向上下游拓展、商业模式开发、营销渠道建设和本土品牌创建等多种升级路径。这些升级路径往往与传统产业相关。有观点认为,传统产业在技术上依赖供应商,市场则依赖买家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因此,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创新获得全球价值链上的议价能力,是这些产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但这忽视了两个问题:
  第一,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正在加速:很多传统部门已经转变为技术密集的产品工程型工业,其中的世界领先企业也极大地拓展了产业技术前沿。但中国自90年代以来以高技术产业为中心的技术政策无助于传统工业赶超世界技术前沿。正因如此,中国的出口吨钢均价长年不超过进口吨钢均价的83%,个别年份甚至不及60%。从这样的技术基础开始“产业链/价值链创新”,虽然有可能改变“低端混战”的格局,但并不能自动抵达技术前沿以解决“高端失守”问题。
  第二,技术进步是塑造工业结构的根本动力:从东亚产业升级的经验看,虽然产业升级同时包括技术转型和市场转型,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品牌等产业链/价值链手段也的确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根基的技术升级需要更多努力与更长时间,而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通常只是联结企业技术积累与经济收益的一个桥梁。
  因此,不论存在多少途径与选择,中国的工业升级都不可能绕开自主产品开发。但是,对制造企业而言,产品创新绝非其已有能力的自然延续:产品开发的投入更大且不确定性更高,所需的技术知识和业务流程又明显区别于中国企业更熟悉的组装制造活动。特别是在过去二十年,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基础持续拓宽,而产品创新与制造能力的分离难度却在降低。这进一步增加了后进者获得技术竞争力的难度。因此,向自主产品开发的转型需要跨越很高的壁垒,包括重新定义组织结构和市场关系,并通过强化的技术学习积累新知识。
  这意味着,这一战略性决策的长期性显然不符合后进者的能力状况和短期财务目标。此时,如果依靠纯粹的市场机制,多数中国企业会在高进入壁垒面前“务实”地回避产品创新。所以,中国工业通过产品开发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是以连续稳定的工业与技术政策塑造企业微观经济活动:引导企业战略并降低其产品创新的财务风险,帮助其克服长期和短期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车用柴油机工业发展的实例,从反面说明自主产品开发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性。政策保护和市场膨胀的结合,掩盖了中国车用柴油机工业长期形成的产品开发能力缺口,从而保证了较高的行业利润增速。但能力缺口使主机企业无法应对技术进步和规制升级的挑战,而不得不依靠跨国公司来完成产品升级。这使他们不仅无法缩小与世界技术前沿之间的差距,而且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长期依赖外部支持,从而在持续的技术进步中丧失了转型主动权,并最终影响了本土产业链的上下游共同发展与行业利润的可持续性。在本文下面的部分中,第二节将首先简要回顾中国柴油机工业的发展历程,以说明产品开发能力缺口的历史根源。第三节对柴油机技术演变的介绍将说明整机开发能力如何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与基础。第四节详细分析了在行业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产品开发能力缺口如何限制着中国车用柴油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结论部分就支持企业产品开发、实现产业升级的工业和技术政策提出了建议。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