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2013年12月19-20日)以“新形势下企业的战略转型与效能提升”为主题,第四届中国二手设备流通行业发展论坛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主要由中国旧货业协会设备租赁及二手设备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租赁业协会,浙江省租赁业协会联合主办。相关制造厂商、代理商、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企业代表以及20多家行业内媒体朋友共同出席本次论坛。
以下是上海日立建机的孙羚先生在第四届中国二手设备流通行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上海日立建机的孙羚先生
原文如下:
大家好,我是日立建机的孙羚。感谢刘总的抬举,我进这个行业时间也不久,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也是比较浅显的。
日立建机作为一个工程机械的品牌,它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所以在这一百年里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在日本本土它有很成熟的经营体系。我记得2009年的时候,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二手设备的论坛,我也是代表日立介绍了一下日本二手设备运营的情况。今天我还是想再说一说,为什么呢?因为2009年的市场还是一片大好的情况,大家对这块并不是很关心。2009、2010、2011年上半年这个市场的火爆是远远出乎于当时大家的设想,但是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到2012年,这个市场需求的极度下滑也是大大出乎大家的预料。这个情况我会有一个介绍,也会有一些分析,也想听听各位同仁的意见。
首先说一下日本,在日本到底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日本是属于一个发达国家市场,我2009年说过,肯定中国以后也会走这条路,只是早晚的问题。当时说的时候大家并不是太关心,因为当时新车销售是非常火爆的。现在大家会更关注这一点,因为现在二手车已经成为一个燃眉之急,各家代理店,包括我们厂商,包括我们的金融平台,都对工程机械感觉是像烫山芋,很难解决。但是怎么来解决,我们要找到一个方案。我们看一下日本的经营模式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日本从1994—2003年这10年时间新设备和二手设备销售的情况,蓝色的柱状图是新车,红色的图是二手车,1994年,新车远远高于二手车的销量,当时新车有11万台的销量,二手车只有8.4万台。到了1997年,新车的销量已经接近二手车的销量,这也是市场进入饱和状态的证明。从1998年开始,二手车的销量超过新车的销量,到2003年,二手车的销量已经达到10.6万台,新车销量萎缩到4.9万台,只有二手车销量的一半。这是一个发达市场,它走的路要比我们快,它经历了饱和状态以后的二手车和新车的比例,也就是我们今后要经历的一个比例。我们现在这个比例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我们的设备大多数是保有在个人手上的,我们的厂商,包括我们的经销商,再包括我们的行业协会,对二手设备的流通,它到底有多大的规模,我们是没有掌握的。第二,新车刚刚经历了2010年非常疯狂的销售,还没有到二手车完全产生到市场上的状态,这是一个区别。
我们来看看日本的流通到底是什么情况。这是2008年的数据,二手车产生以后,有37%卖到厂商、经销商手上,还有60%是通过二手车的贸易商进行收购。这个地方提到的二手车贸易商跟国内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他指的是厂商投资的一些二手车的贸易公司,这上面的HTC就是日立贸易,下面的KUEC是小松贸易公司,这些占到整个二手车经营的中间环节的主体,一共占二手车产生的97%,而真正最终用户间的交易只有3%。这些设备经过中间渠道,之后到了哪些地方,其中有一半都是出口到海外,还有41%是在日本国内流通,剩下的6%是报废。这个状况我认为是比较健康、比较良好的经营状况。
我们国家是什么状况呢?接下来我会有一个说明。1998年中国工程机械的新车刚刚开始投入到市场,当时的量是非常可怜的量,全年只有2000台左右,现在来看是远远不能想象的一个情况。但是1998年新车开始投产,在中国进行销售以后,也就预示着工程机械的黄金时期的到来。1999、2000、2001、2002、2003年的量在飞速增长,当时吸引了银行信贷的注意,2002、2003年银行推出了针对个人的信贷服务,也就是二手车的按揭贷款服务。这个服务一方面是一个催化剂,它促进了新车销量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导致新设备大量流入个人手中。待会儿我会有一个分析,这对我们的市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国家有一个宏观调控,2005年的量稍微有所下滑,2006年销量又是一路上升。到了2008年次贷危机,国家为了拉动内需,推动整个市场继续高速发展,有一个4万亿的投资计划,事实上也是拉动了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2009、2010年,挖掘机新车的销量是令人惊讶的突破,从不到8万台的量,一下子就突破10万台,来到12万台、13万台这样的状态。2011年下半年这个市场已经开始疲软,但是全年的销量也是达到了14万台。量的急剧上升也引起了各个厂商疯狂增产,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就是市场饱和,销量下滑。2012、2013年就是急剧上升然后急剧下滑这样一个过山车的过程。
2025-08-05 09:16
2025-08-05 08:47
2025-08-05 08:47
2025-08-03 10:39
2025-08-01 10:43
2025-07-30 09:07
2025-07-29 09:35
2025-07-27 13:10
2025-07-27 08:35
2025-07-26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