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叉车制造业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来临

2012-03-05 10:11 性质:转载 作者:顾梓城 来源:宝骊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2、前10名的市场占有量从09年和10年的70%下降到65%,也同样说明了行业内者的数量逐渐增多,或邻近行业者也逐渐参与到叉车市场中来,比如新兴的电动叉车厂家中力、易力、先锋机械、山推、奇瑞、威肯叉车等,他们的市场销量也在逐年上升,并瓜分市场。
  3、我们进而可以看出市场竞争的真相:合力杭叉的市场份额并未被瓜分,而且他们进一步蚕吞了国内市场,被瓜分的是原先处于第四乃至第五梯队的一些市场,这部分市场或多或少的被第一、三梯队和新兴厂家瓜分了。第二梯队的林德由于其产品和品牌的高端性决定了客户群的稳定性,但他们也在逐渐渗透到更多的国内客户群体中来。第三梯队的台励福龙工虽然增长放缓但是由于已经达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仍占有一定的优势,并进一步压缩第四梯队之后的竞争对手空间。而第四梯队之后的一些厂家的增长量则是主要来源于出口,这是他们实质性的增长,内销则可能处于停滞不前或下降势态。
  下面我们再看一组数据:2009年中叉网数据表上并未详细体现仓储车和电动叉车的数据,但2010年电动平衡重式叉车销售22960台,电动乘驾式仓储车销售7502台,电动步行式仓储车22280台,2011年电动平衡重式仓储车销售30035台,比2010年增长30.81%,电动乘驾式叉车销售11846台,同比2010年增长57.90%,电动步行式仓储车销售41325台,同比2010年增长85.84%。
  4、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电动叉车和仓储车的增长量十分迅猛,并逐步扩大。

  二、目前国内主要生产厂家的发展历程
  市场的需求一般分为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我们大多数的从业者都比较注重显性需求,也就是所谓的“同质化”产品的开发,因为同质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在市场的需求量较大,流通程度较高,企业开发和生产压力较轻,但面临的竞争很大。而隐形需求则是指潜在的,还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一些需求,这类产品的差异化、技术化水平较高,需求量不那么明显,但是却逐年上升,或成未来市场趋势,对于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来说,这就是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国内的主要生产厂家可以分为几大类:
  1、以销售内燃机为主的生产者:合力杭叉、龙工、台励福、龙工、美科斯友佳、大连、宝骊、山推、现代等。
  2、以销售电动叉车和电动仓储车为主的生产者:如意诺力、中力、欧能力达卓一克拉克、金茂等。
  3、以大型叉车为主的:大连叉车
  4、代表高端品牌的进口叉车林德丰田小松海斯特
  5、出口型为主的厂家:克拉克、尤恩、中力、柳工、梯佑、欧能等。
  几乎大多数的厂家现在都无一例外的将市场和盈利是这么定位的:国内走量、国外盈利。的确,这样的一种模式是最简单最好的方式。也是中小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以外资品牌为首的林德叉车,不但正在国内不断的争夺市场份额,而且更能盈利。而我们的行业老大、老二合力和杭叉他们的外销也很猛,但从未放弃过对国内市场的争夺和占有。台励福、龙工也是如此。
  在经济格局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2008年之后,全世界的主要制造者和其他行业者,都将目光转向了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在国内商机蓬勃发展的时候,国外企业正精明而稳健的向中国市场踏进,而我们一些行业者却不得不从国内转战国外,这不得不说很无奈,很悲哀。究其原因只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太弱。
  因此,在2008年的一场经济危机之后,很多的国内生产商犹如被迎头被泼一头冷水,清醒的认识到原因所在,继而将目光又重新转向了国内。
  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市场已不是昔日的市场,对手也已不是昔日的对手,市场两极分化、多雄争霸的格局已经形成。
  合力、杭叉的真正崛起应该是在2000年之后,也就是说在98年国家推行改制之后,2000年左右各个叉车厂家的形势是差不大多的,当时的第一梯队应该是合力、杭叉、靖叉、厦叉等。我是2003年进入到叉车行业中来的。2004年宝骊作为一个新兴品牌正式进入市场,之前市场的主要品牌就是杭叉合力大连、台励福、靖叉厦叉等。
  在一个市场竞争和品牌竞争较弱的时候,机会总是丰富的。因而,在04年-06年之间,市场还是十分好的,而且外销也是风生水起。在05年之后数年间,友佳美科斯现代江淮龙工华和上力、平湖合叉山推奇瑞威肯山河智能东方红吉鑫祥等内燃车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相继出现在市场,加剧了叉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和恶性化。但是,这里面的一些厂家又相继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倒下,将重点放在了外销上,以维持盈利和生存。
  近些年,又出现了中力、卓一电动仓储车等主机厂,并在市场迅速崛起。
  待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爆发,这些极度依赖外销的企业汲汲自危,濒临破产。所幸,中国市场率先迅速恢复元气,并在2010年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救活了许多企业。国外市场也相继好转,虽然欧美市场还是比较疲软,但是大家都将目光转向了中东、非洲、南亚、俄罗斯等新兴国外市场。
  然,这其中很多企业在经济好转之后,还是没将主要精力停留在国内,又再次瞄向国外。但是运气并不总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2011年下半年至今,整个国际市场又再次出现下滑,其中尤以汽车、工程机械、叉车为甚,国内市场也是如此。困难再次显现。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