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行业的利润空间被恶性竞争逐渐吞噬,各企业在制造中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用,那么企业和整个行业将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而且,由于社会为此承担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整个行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将会下降为零或直至出现负值。
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一方面,对外技术依存度仍居高不下,未根本扭转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局面,反映了行业总体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另一方面,行业内充满了模仿与投机。但是,依靠模仿来超越竞争对手毕竟不可能持久,模仿只会导致企业之间绝大多数的产品、功能都十分雷同;模仿的结果将使竞争集中于成本方面,而不是创造新产品。
虽然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中国工业车辆走向全球的目标,但由于行业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少核心技术,导致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所以,就目前阶段情况来看,中国工业车辆产业仍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竞争力。
3、产品结构不合理
面对市场需求,行业研发和投资能力不够,存在多处产品盲区。内燃和电动平衡重叉车是中国工业车辆产业的传统优势产品,除此之外,整个行业在电动仓储车辆、集装箱堆高机和正面吊、防爆叉车、越野叉车、伸缩臂叉车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发展缓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市场仍由国外产品主导。
4、国内配套件基础落后
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水平决定了整机的质量和性能水平,没有好的配套零部件就装不出高质量的主机。目前,为工业车辆行业配套的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多数规模较小,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虽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从国外采购高质量的关键零部件已经成为现实的选择,但由于国内替代品在性能、质量及可靠性上与进口件之间存有较大差距,使得国内整机厂商在零部件采购提前期和采购价格的制定上,话语权不大。甚至某些核心零部件如电动车辆上使用的电机控制器等,国内尚无商品化产品面世,目前只能全部采用国外产品,导致整个行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试图提高整机性能及对用户进行服务时受到极大制约。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1、国内市场需求仍将快速增长
在短暂的低谷期之后,中国工业车辆市场又重新回到快速增长的轨道上。过去,在劳动力资源过剩和劳动力成本低下的时代,企业在考虑物流解决方案时更多采用室内起重机械和人力搬运。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对机械化和效率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企业倾向于用工业车辆作业方式取代旧有的搬运方式,这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趋势已难以逆转。
未来几年,中国将继续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宏观经济全面恢复的背景下,国家的经济总量在稳步提高;工业化程度在不断加深;物流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将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些,都为工业车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宏观经济因素将保证工业车辆行业在未来稳步前行。
2025-05-09 09:29
2025-05-09 09:28
2025-05-09 09:27
2025-05-09 09:26
2025-05-09 09:25
2025-05-09 09:22
2025-05-09 09:18
2025-05-09 09:17
2025-05-08 10:07
2025-05-08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