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当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在服务业消费者时,巨大的感慨是中国的制造业。十年前是美国制造业一半不到,今天中国制造业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等于日本和美国制造业的综合,面临美国要把制造业拉回美国的竞争,中国的制造业2025取决于我们多么迅猛把人工智能移入制造业,这是一个未来巨大的市场,劳动供应下降,机器人比重非常低,劳动生产率仅仅高于越南。
如果我对企业提出建议的话,企业当然要做产品,做消费品,但是千万不要迷恋那个市场,我们预测这个市场足以开发20年,20年后不负责任。企业往下移做平台、做基础、做芯片、做研究,这是中国智能未来发展的巨大垂直和平行发展空间。
政府四部委联合发展重要文件,四部委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有整体思路,为创新发展提供平台,提出了实施目标:打造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创新平台、核心技术系统等。提出了九大工程,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一切。有科技部的领导在这儿,但是这一切还不够的,因为政府的责任不止制定行业的规划,更广泛引领人工智能发展,保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巨大责任。
对政府提八点建议:
政府第一个责任是充分全面理解它的挑战和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变化,政府的职能不是建人工智能的产业是培育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政府要支持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政府要提前研究,要为人工智能引发的失业做准备。要提前考虑未来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政府应该有责任培育教育下一代的工作公民,理解适应人工智能的未来。
最重要的一点,政府有责任在今天的历史时刻引领中国的人工智能走向世界沟通和交流,共建人类人工智能的未来。
政府在做规划之外,还可以做这八点。
比如说培育基础环境设施,可以看到中国是绿的,在我们举的几个指标里,所有权、劳动市场灵活性、基础设施、创新能力、风险投资,中国除了风险投资率居高,所有的都在居中或者中上一点点,政府要大力培育环境。
美国、欧洲和日本,人工智能上最大的是知识人脑的开发,每年十亿左右的美元,支持研究人脑。欧洲提出了十二个计划来开发,日本通过动物的研究来理解脑的功能,政府要加大这些领域的投资来支持企业。
政府要全面考虑失业以及失业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我们分析表明2035年95%的生产线不再需要工人,50%到70%的岗位被机器取代,整个冲击是巨大的。政府必须要提前做准备。
个人面对巨大的挑战必须讨论未来在哪里,是不是50%被淘汰的一分子,怎么不被淘汰,如果淘汰做什么?怎么宽容和合作使得你能够不断的发展,怎么教育下一代使他们迎接未来的人工智能挑战。个人我觉得三大挑战:
第一,学会理解跟踪人工智能的发展。
第二,准备装备自己,学习再学习,使得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第三,教育好下一代。
我们需要政府、企业、个人集中起来关注整个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局,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必须关注整个系统而不是技术,我们需要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关注和研究人工智能发展未来的核心价值,需要全世界共同的努力,这是今天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同理、合作和共赢。
围绕着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随着系统性的变化,要更多的合作、更多的参与。所以,需要国家、企业、社会和个人都参与到这场巨大的变化中来,需要每个人、需要政治家、官员、企业家、个人同时都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战略,重新塑造心智模型,用开放的模式创造未来。只有整个民族是这样才能打胜仗。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非常快,但是只是在高端产品的应用,在技术的软件开发层面、基础的研究、基础的理论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企业有巨大的空间发展,政府有巨大的责任支持、培育引导这些发展。公民也有巨大的责任和利益意识到这个变化,去迎接这个变化。
我对这一切充满信心,因为中国不一样。当我们面临世界的人工智能制造全球竞争时,中国和世界第一次站在同一个起点上。通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有了巨大的市场,巨大的市场不但是消费,而且是制造业。第一次有了资本,现在的企业都在全世界收购,我们有一流的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我们有一流的人才,华人在人工层面最有特别的优势,全世界2万篇人工智能,82.2%(音)是华人撰写的,应用达到了32.1%。我们最好的人工智能专家,在座的李开复、沈向洋都是第一代人工智能大师,完全是正统的人工智能专家。那么多的人在做,中国第一次除了市场以外有了资本、有了企业、有了人才。坚定不移的认为,人工智能的争夺是世界未来最重要的争夺,是世界未来最主要的争夺,因为他们会决定世界的未来,也会重新撰写定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这其中中国没有任何空间可以犹豫和后退,中国可以走向世界协调引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果我们不这么做,那未来结局一定、一定会非常的困难。人工智能之争已经开始了,已经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开始,因为这是最主要的未来之争。生死一线天,也就在未来的二十年,也就在在座所有各位的手中,拜托,谢谢大家!
迈向智能新时代:马化腾、李彦宏、沈向洋、郭为聊人工智能
在2017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期间,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为,微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围绕“人工智能:中国基于与挑战”这一主题展开对话。
人工智能的将来:要颠覆一切商业应用?
今年腾讯围棋AI绝艺在日本UEC围棋比赛中获得冠军,令腾讯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成果受人瞩目。
马化腾认为,AlphaGo让全世界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达到了一个高潮。但围棋显然不是人工智能的终点,在医疗、病理检测方面,如果用计算机后台做出模拟器,进行充分尝试,就会像自动驾驶一样,自然会琢磨出一套理论和经验。
这些实例给马化腾带来了很大的思考。“以后在很多领域如果能做出模拟器定义参数自己学习,找到的规律远超想象,这是我们得到的最大启发”。
事实上,人工智能为全行业带来的改变已经在进一步发酵,尤其在商业应用领域,所带来的影响会愈加深远。
郭为表示,在智慧城市上,神州数码已经和北大建立了一个大数据操作系统,如何把一个城市的数据快速形成,然后进行分析应用,这就是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中的实践。
李彦宏则举例称,现在机场安检需要比对身份证,而当人脸识别发展越来越快,就会更加智能更加方便,以前的笨方法就不再需要。
沈向洋甚至强调,当前最多的应用应该是在AR方面,但从长期来看,每一个商业应用都会被人工智能颠覆掉。
而这一系列应用的落地都得益于当前人类感知和人类认知方面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感知方面,接下来五到十年进展非常快,AI很多超过人类“,沈向洋解释称。而这一发展速度的大背景,是互联网的海量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深度学习的突破等三个条件的齐备。
不过,如此大的想象空间在十几年前可能还是不可想象的。李彦宏说,他当时在美国读人工智能这门课时,大家都还说学了也没有用,没有商业价值应用。但没想到,随着时代变了,一切都变了。
“百度在2013年的1月份对外宣布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现在看来,人工智能是一个比2013年决定进入时更大的产业”,李彦宏说。
正如沈向洋对人工智能会颠覆一切的判断一样,李彦宏也认为,即便是当前火热的互联网,在庞大的人工智能面前也仅仅只是一道开胃菜。“人工智能不是互联网的一部分,不是互联网的第三个阶段,是堪比工业革命的新技术革命”。
如何应对AI初级阶段的挑战
不过,即便外界对人工智能有着极高的期望,但受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人工智能依旧有着大量亟待思考与突破的问题。
事实上,即便外界再鼓吹,李彦宏也认为,当前人工智能还只是初级阶段,“人工智能不是仿生学,现在的工智能像是模仿人脑的一种方式”,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当前人们还不知道人脑是怎么工作的,这给模仿造成了很大难度。
如果不是模仿,人工智能应该走向什么方向?李彦宏进一步解释称,未来应该是机器工具去学习人的意图。在他看来,以后人再也不需要学习工具怎么用,我要工具干什么就可以了,以后人与机的对话、人和物的对话变成自然语言的对话。
这同时也是李彦宏笃信的未来几十年代表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方向。
而马化腾也认为,仿生学与人工智能存在本质性区别。”比如发现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鸟不一样的,车轮和人型马一样,仿生是某些垂直的领域”,但到下一步通用时,就期待会有更本质性的原理。
“人工智能其实可以超越现在人基于碳的智慧,这是有可能的”,而这显然已经不再是仿生学的范畴。
但当前,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期望还是没有办法太高。李彦宏坦言,在这个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能做到强人工就已经很不错了,“用用电脑模拟,完全达到人脑的水平,很有可能也永远做不到。”
这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持续很长时间,并且在未来的20年到50年很有可能会快速发展。为了押注这一发展期,行业巨头们正大手笔投入以推动整个人工智能行业向前发展,并在其中寻求卡位。
这在包括微软、腾讯、百度身上都有着十分突出的体现。沈向洋透露,目前微软已经有了一个7000人的人工智能团队,并且还在不断扩招。而对于腾讯,为了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也在持续加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计算能力,并招聘了大量相关人才。
“通过一年的时间,腾讯招了很多人,包括在西雅图还设了一个实验室。”马化腾表示。
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在其中显得至关重要。李彦宏提供的另一个思路是,如此大的工程,显然不是一个公司能够把所有的事情做下来的,这就需要企业之间的合作。他强调,这同时也正是百度当前的重要策略。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进入行业较早的企业,百度现在可以提供一些平台给一些尤其是没有这么多计算资源、没有这么多做长远研发能力的机构去做他们擅长的”。在李彦宏眼中,这些企业对于垂直领域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让他们去做,会推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
2025-06-07 15:24
2025-06-07 15:22
2025-06-06 13:54
2025-06-06 13:47
2025-06-01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