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本土需求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2016-09-19 08:03 性质:转载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黄阳华:绝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竞争策略是向用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只是在不同的要素条件和制度环境下实现路径有所不同。过去,我国企业提高产品性价比的主要方式是“降成本”,我国也发展成了“世界工厂”。时至今日,“降成本”的竞争模式已经受到成本快速上涨的严峻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这是认识机器人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意义的基本背景。
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背后,虽然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的因素,但现实层面,主要还是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一是生产成本层面,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加上新生代工人的高流动性增加了企业用工管理成本,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面临削弱的趋势。我们在调研中比较明显地观察到企业采用机器人替代低技能人力的步伐明显加快,但这样只是缓解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的冲击,企业很难将成本控制在原先的低水平上。二是产品质量层面,企业利用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装备,完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有助于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改变过去依靠“降成本”来提高产品性价比的“老路子”。当中国制造不再一味地依靠价格竞争,而是更多地依靠质量竞争,这就构筑成了“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的微观基础。我想,这是机器人对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意义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还面临哪些短板?对于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您有何对策性建议?
黄阳华:虽然市场潜力巨大、战略意义重大,但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作为技术和市场上的“后来者”,面临的挑战是相当严峻的。一是技术能力积累不足,价值链高端环节掌握能力较弱,集中体现在决定机器人性能的核心部件和关键系统严重依赖于进口,高端应用市场几乎被外国机器人企业垄断。二是本土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盈利水平偏低,持续创新所需的长期投资难以保障。三是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国产机器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企业也难以形成长期的投资预期。四是机器人产业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典型行业,是由一体化的制造企业发展下游服务业,还是通过分工发展出专业化的机器人服务商,目前产业组织还不清晰,导致机器人行业市场供求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推动我国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目前支持性政策的总体导向是偏向于供给侧政策。个人认为,巨大的本土需求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发展本土机器人产业还是应该坚持供给侧与需求侧双管齐下,更为重视需求因素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因素。本土机器人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贴近本土市场需求、快速响应用户服务需求的优势,增强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等服务环节附加值的掌握能力,深化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在资金和知识上“反哺”上游的装备研制环节,有可能形成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