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创新驱动战略步伐加快

2015-08-24 08:26 性质:转载 作者:赛迪研究院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质量品牌战略力度将继续加大
  当前,我国质量品牌在社会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从国家层面看,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三个转变”的精神以及国务院领导的一系列指示,工信部在2015年上半年就已经明确了质量品牌建设的任务,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等中心任务的推进过程中,也都对质量品牌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从时间节点看,2015年是“十二五”向“十三五”的转进年,也是我国经济向“新常态”转变的关键之年。
  展望2015年下半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将会顺势而上,继续发挥有利因素,解决关键问题,立足长远谋划,夯实持续深化提升质量品牌的工作基础,行业内将会坚持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以工业强基专项行动为依托,实施工业质量品牌推进行动计划,如“质量标杆移植推广”、“两个服务平台建设”(质量标杆视频及微信平台)以及“企业诊断服务”等创新性活动,将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质量品牌发展道路,企业主体意识将得到加强,一批机构也将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另外,政府将会继续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工作,这是顺应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促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被“洋检测”冲跨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质量安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维护消费者权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D 政策建议
  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处于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期,制造业大而不强,在激发创新活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同时,政府应该强调激励性政策和倒逼性政策相兼顾的产业政策,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中国制造2025》纲要精神,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一方面,建议强化对企业创新的财税扶持政策,加大普惠性创新政策措施实施力度,落实激励措施,完善支持创新的各项制度,提高科研团队创新收益权,强化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用体系,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建议加速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中的有偿取得制度,加快多领域改革,建立产业技术经济政策体系,强化技术、环保、质量、安全、能耗、用地等指标约束,倒逼企业走上一条产品高附加值、竞争差异化的道路。这对于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让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聚合产业知识产权资源
  目前,我国企业由于知识产权储备和布局的局限性,导致了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日益加剧,企业作为个体在应对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中,因海外维权资源有限、应对乏术,从而无法形成合力
  而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以及专业的知识产权产业联盟,作为产业的协调者、组织者和服务者,应组织建立联合应对知识产权风险机制,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保障支撑,这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重要文件中也已明确提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可以充分参与相关立法,提出产业的整体诉求和意见建议,并在知识产权执法中发挥协助、补充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沟通上的共享作用,加强资源整合优化,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引导专利池等知识产权高效运用机制的建立,统筹建立以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在关键技术领域、重点行业中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专利数据查询、咨询、检索分析等公共服务,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专利数据资源利用指导,引导企业加强专利信息利用。
  建设海外知识产权风险联合应对机制,进行风险预警,通过知识产权联合布局、谈判和联合应诉等多种形式,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产业重大知识产权纠纷与争端,增强企业风险防御和处置能力,为企业海外维权与市场竞争保驾护航。
  加强重点领域质量品牌研究
  为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渗透与融合,也将给制造业的质量品牌工作带来新的思维。
  展望2015年下半年,建议政府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机构对制造业质量品牌工作的新形势、新业态、新特点开展研究,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提到的十大重点领域,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质量品牌创新互动发展。重点侧重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的质量品牌研究。
  二是推广制造业新模式,提升工业质量,研究和推广制造业在两化融合和工业4.0时代,从全面质量管理升级到全产业链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创新模式。
  三是推广制造业新思维,提升品牌建设,研究和推广“中国制造”在当前工业制造个性化生产时代的品牌升级策略。加强重点领域的质量品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企业质量品牌的主体意识,有助于牢固树立质量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有助于在经营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质量为先,切实维护好消费者权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近年来,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进展较快,但制造业面临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核心部件、基础材料和关键设备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环境资源约束的增强,我国工业原有的成本优势不再。我国制造业要保持规模优势,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依靠技术创新,加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服务化水平,走以技术提升制造业水平的发展之路。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