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安徽奋力崛起

2007-09-03 00:00 性质:转载 作者:安徽省科技厅厅长 徐根应 来源: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近年来,安徽省科技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科技大会的部署,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

  近年来,安徽省科技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科技大会的部署,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为核心,形成了“三个较早”,即较早地总结奇瑞等企业自主创新的经验,较早地构建全省创新网络,较早地提出创新型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支撑安徽奋力崛起的根本动力。
  一、主要成效
  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幅度增强。全省工业企业出现“五个60%%以上的态势”,即65%%的科技机构设在企业,67%%的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8%%的R&D经费源于企业,84%%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3%%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
  2.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形成了“五个一批”企业。即一批大企业由生产低端拓展到研发高端,一批转制院所由研发高端延伸至产业化,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正在加速转化,一批军工单位在军技民用中发展壮大,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相继落户我省。
  3.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近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为28%%,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施技术开发项目、开发新产品数,年均增长30%%以上,新产品开发数位居中部省份第一位。
  二、主要做法
  在战略上,坚持把科技工作置于全局和战略的优先位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把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增加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战术上,从优势产业中培育自主创新的骨干企业,再以骨干企业提升优势产业的整体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着力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省委、省政府每年都针对试点工作的实际,开展专题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鼓励合肥市创新体制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放大政策效应,着力实施创新推动工业立市战略,探索“企业以追求自主创新产品为主导,城市以追求自主创新企业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合肥市在新一轮发展中,十分珍惜试点市建设的机遇,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突破口,先后制定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高科技种子基金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激发了全民投身科技创新创业的热情。在试点市建设的带动下,我省自主创新由“点”向“面”拓展,基本形成以合肥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市为支撑的城市创新圈。
  2.着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我们坚持从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在开放联合中,整合创新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效产学研合作关系和产学研战略联盟,努力将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推进经济增长从基础产业、资源性产业拉动向加工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拉动转变。
  在奇瑞自主创新旗帜的指引下,我省汽车产业不仅整车制造上了一个大台阶,而且在具有核心技术的关键部件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出与世界同步的发动机,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世界先进水平研发机构的联合研发,迅速地造就了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带动了安徽汽车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汽车零部件及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奇瑞、江淮、华菱、昌河四大品牌和1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006年,全省整车产量达55.6万台,进入全国前六名。
  此外,以海螺集团为代表的水泥产业,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日产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高强度特种碱性水泥大批量出口美国。以铜陵有色集团为代表的铜冶炼产业,掌握了先进的“铜闪速熔炼技术”,集团阴极铜年产量位居全球大型铜冶炼企业第八位,成为我国首个铜年产量跻身世界十强的企业。以丰原集团为代表的生化产业,运用玉米一步法发酵技术,柠檬酸系列产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世界第一位,近期,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技术研发方面又取得突破。以安徽叉车集团、合肥锻压集团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全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电子原器件、特种电缆、玻璃新材料等一批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
  3.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我们全面“理解自主创新的含义”,抓住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一中心环节,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据统计,三年来,在省“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中,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70%%以上的重点项目属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换代升级类项目。消化吸收经费大幅度增加,与引进技术经费增幅之比为5∶1。
  一批大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骨干。如马钢集团在实施薄板技术改造项目中,自行研制出冷热轧薄板机的主机架,实现了重大装备国产化。安徽叉车集团引进日本制造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力”牌系列产品。江淮汽车集团引进韩国现代商务车生产技术,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务车。安庆石化攻克“油改煤”工程的技术难题,建成全球最大的煤气化装置。淮南矿业集团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在全国20多个矿区推广应用。
  一批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三年来,全省新增工业企业中,30%%以上属于科技型企业。合肥、芜湖、蚌埠3个高新区,70%%以上企业是中小民营科技企业。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日显生机。如开尔纳米公司攻克纳米分散关键技术难题,有望形成较大产业。凯立科技集团组合式过电压保护等七大系列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合肥阳光电源公司攻克光伏控制器和逆变器的核心技术,研发出国内技术水平领先的“控制逆变二合一”系统,占领了国内市场份额的70%。美亚光电公司研发出国内第一台红外复合和高速图像识别色选机等,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一统国内市场的局面。
  一批企业成为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和应用的排头兵。列入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的8家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攻克并实施了多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实现节能减排与综合效益双丰收。铜陵有色集团建立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化工4个循环经济圈,与节能减排前相比,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由3.73吨标煤下降到0.67吨,全硫回收和综合利用率从76.6%%提高到98%%,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从53%%提高到60%%。马钢集团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干熄焦技术,并实施装备国产化,其烧结余热发电、锅炉全烧高炉煤气、高炉余压发电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海螺集团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每年可节电4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400万吨。
  4.着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知识转移。为推进“官产学研在企业这个平台上实现结合”,我们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中央与地方、部门与单位科技资源相互分割的格局,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三个跟着走”,即企业跟着市场走,政府计划项目跟着企业走,高校、科研院所跟着主战场走。产学研合作出现了“四个80%%以上”的现象。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开发项目、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项目、政府安排的科技攻关项目80%%以上属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也从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向单个企业转让科技成果,帮助单个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逐步转变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资本、技术为纽带,共建研发机构或实体,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
  一批转制院所在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下,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院、中电科技集团38所、合肥通用研究院等转制院所,不仅实现年总收入以50%%速度递增,而且通过重组,盘活了一批地方企业,有4家转制院所控股的企业成功上市。
  一批军工技术转化为民用产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三年来,共完成重点开发项目619项,开发民品203项,形成万吨级船舶、气象雷达、船用柴油机、特种显示系统等4个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
  三、主要体会
  1.经济与科技互动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把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和主导力量,在经济规划、计划、项目实施中,充分考虑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公共政策中,确立科技政策的优先地位;同时,科技发展要以企业为载体,自觉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结合。
  2.发挥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两个优势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主要标准,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尤其是在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阶段,政府的引导乃至主导作用仍需强化,特别是在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技术转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取得成效。
  3.重心下移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把自主创新的重点放在“低端”上,把成熟技术嫁接、转移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上,才能解决“高端”与“低端”分裂,研究与开发不协调、集成不够的问题,才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4.在竞争加强合作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保证。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的竞争是永恒的,但竞争并不排除合作,尤其是在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必须开放联合,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跃升中,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