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中叉网动态 > 正文

为什么人们总不愿意认错?

2016-11-18 16:03 性质:原创 作者:经纬创投 来源:经纬创投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你碰见过这样的人吗?在那个“对方不认错”的时刻,心情如何?是错误本身,还是不认错让你更为恼怒? 怎么认个错就那么难呢?...

  

  你碰见过这样的人吗?在那个“对方不认错”的时刻,心情如何?是错误本身,还是不认错让你更为恼怒?
 
  怎么认个错就那么难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人们不认错,以及怎样好好地认错?索罗斯说过,他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猜测正确,而是来自于承认错误。以下,Enjoy:

为什么人们不认错?

1. 为了避免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指的是,当自我认知和另一种认知/信念发生冲突时,人们会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不适感。比如一个人自诩是个从不撒谎的、高尚的人,但是 Ta 又撒了谎,于是“我是个高尚的、不撒谎的人”(自我认知)与“我撒谎了”(对行为的认知)发生了冲突,造成了认知失调。
 
  人们倾向于去消除认知失调,这种冲动不受人们的控制。一个人可以选择改变自我认知、或者改变对行为的认知来消除认知失调。比如撒了谎的人可以将自我认知变为“我是个偶尔会撒谎的人”,或者选择否认撒谎的行为。许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意识到自己并不那么高尚完美是件让人痛苦的事。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比较完美化的、认为自己“不应该犯错”,那么一旦有人向 Ta 指出错误、威胁到了他们的自我认知,他们就会自动进入防御模式。而如果承认错误会付出的财务、感情、道德风险越高,自我遭受的威胁越大,人们的防御程度会越高、会更加激烈地拒绝认错(McKay & McKay, 2013; Tavris & Aronson, 2008)。
 
2. 虚假记忆成为帮凶

  我们的态度和信念可能会扭曲我们的记忆。在过去,人们把大脑比作电脑,认为记忆就像储存在电脑里的信息一样,一直放在那里,只要我们需要回忆,就可以调取相应的细节。但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记住每一个细节,我们只能记住一些重要的事(Tavris & Aronson, 2008)。
 
  而当事件过去,我们需要回想时,大脑会依照能提升自我(self-enhancing)的方式对记忆进行加工,将一些细节拼凑在一起,变成一段符合自己观念的、像模像样的故事。但这些故事中的片段,可能是当时真实发生的,也可能是道听途说、甚至凭空捏造的。比如,人们会坚持说自己目睹了一个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目睹的社会事件;而被问及性伴侣的数量时,人们给出的数字往往低于实际的数量(McKay & McKay, 2013; Tavris & Aronson, 2008)。
 
  同样,当人们被指出错误时,他们的记忆也可能发生扭曲,会按照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编排这段记忆:可能会歪曲一些细节、或者重构事件的顺序、或者索性将一些不利于他们的部分忘却。这些都是无意识进行的,人们不会意识到是自己有倾向地合成了这段记忆,或者他们的记忆并不够准确(Tavris & Aronson, 2008)。

3. 我们只相信我们已经相信的

  社会心理学家Carol Tavris与Elliot Aronson(2008)认为,人们往往存在一种假设:

  那些思想开明、公正的人一定会赞同理性的看法与信念;

  我所持有的信念一定是理性的,不然我就不会存在这些信念。
 
  所以,当我们从其他人那里接受一个新的讯息时,我们会将它们和自己的信念进行比对,把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认为是理性的,而将不符合我们信念的信息认为是错误的,并且觉得那些持有不同观念的人之所以会反对我们,是因为他们存在偏见、不够理性,而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信念出现了错误。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争论中,人们很难放弃自己的立场(Tavris & Aronson, 2008)。

4. 沉没成本太高昂

  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过去做出的决策造成的、无法被取回或者改变的成本。我们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越大,我们越倾向于去维护已经做出的决策。因为一旦承认自己之前做出的决策是错误的,意味着之前所有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也都成为无效的浪费。比如一位男士已经和女友交往八年,觉得彼此并不合适,但是他却不想承认他们彼此不适合并且分手,因为他感到自己已经投入了近十年的时间,放弃太可惜(McKay & McKay,2013)。

哪些人不容易认错?

1. 不相信人格会改变的人

  Schumann 和 Dweck(2014)发现,如果一个人倾向于相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那么他们更愿意承认错误、并负担起自己的责任;而如果一个人相信人格是固定的,他们会更倾向于不承认错误。
 
  在一次实验中,79名参与者先回答一份问卷,问卷上同时有“人格不变”与“人格可变”的陈述,比如“人们无法真的改变自己的人格,有些人就是有好的人格,而有些人则没有”,或者“谁都可以改变他们的人格”,他们被要求回答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这些陈述,并以此来区分他们是相信“人格不变”还是“人格可变”的人。
 
  接着,参与者们被要求想象两个场景。一个场景是,他们答应邻居在对方离开时,给对方的植物浇水,却因为遗忘而导致植物坏死;另一个场景是,他们的同事发来了邮件,表明有一件很紧急的、私人的事情需要他们帮忙,但是他们却故意置之不理。


  之后,他们做了一份测试,来判断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会希望通过犯错来自我学习(“我可以从这件事中获得自我提升”)、或者学习更好地和受害者建立关系(“我会努力地处理这件事,以此来更好地理解我和邻居/同事的关系”)。同时,他们被询问是否愿意对受害者认错,诸如说出“我并没有提供你所需要的帮助,我这么对你很不好”。
 
  研究结果显示,相信人格可以改变的人,越肯定犯错是学习的契机,也越倾向于对受害者认错。Schumann和Dweck(2014)得出结论,认为相信“人格可变”的人会相信自己的可塑性,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使自己变得更好,他们将认错看作是学习的机会,也更珍惜这些机会。

  相反,认为“人格不变”的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行为会显示出自己的一些本质,所以如果他们犯了错、并且对别人承认自己的错误,意味着他们会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人。
 
2. 智商高的人更不容易认错

  心理学家Travis Bradberry博士指出,高智商的人更倾向于不去认错。因为他们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每个人在思考时都或多或少存在思维盲点,比如偏见、或者有想不到的地方,但是聪明的人对自己的智商过于自信和依赖,他们习惯于快速地思考、快速地给出答案,而忽略详细的思考的过程,也就很难看见其中存在的盲点。
 
  另一方面,由于聪明的人在过去普遍受到赞誉,他们也习惯于自己是对的一方,所以一旦有人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会依照过去的经验、或者维护自己“我聪明、我是对的”的认知,来反驳对方或者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Bradberry, 2015)。
 
3. 回避型依恋的人更不容易认错

  Bartholomew (1998)用“回避亲密”与“焦虑被弃”两个维度来区分依恋类型。研究发现,焦虑被弃程度较高的人倾向于过度认错,比如,如果他们的伴侣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心,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己犯了错,所以对方才不肯付出爱。这种自我责备符合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我不够好,而对方总有一天会离开我。”(Mikulincer & Shaver, 2016)

上一页1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