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二:安全性。纵观当前市场,无人机的用途多集中于娱乐与航拍,这在一方面就限制了无人机体型的大小,而体型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送货无人机的载重。
比如亚马逊在英国进行测试的送货无人机,其最大负重为5磅(约合4.5斤),一旦超过这个承重量,就意味着无人机有可能会从半空坠落。此外,还有炸机事件,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安全性。而无人车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个问题,毕竟人们对于视线之内的危险可以提前防护,而无人机的坠机、炸机却是难以提前预防的。
痛点三:不可抗因素(风、雨等天气)的干扰程度。高空环境相对于地表来说还是比较恶劣的,危险因素也很多,大型无人机而言的体型还能为它们降低了干扰,而体型较小的送货无人机的抗打击能力就没那么强了。
还是以亚马逊的无人机为例,其重量不到25千克,飞行高度最高可达10英里(约合16千米),这个高度还处于对流层以内,受地球影响较大,因而要想保持平衡,无人机不仅在重量、体型上下功夫,还要搭载一个性能强大的飞控。在当前来讲,这方面还需改进。
无人车紧贴地表,在一般道路上行驶的时候,其轮胎会有一种抓地力,从而抵消了一部分不可抗因素的影响,这是无人机所没有的。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从整体情况来看,在AI+物流方面,无人车的确能比无人机更快“落地”,也更具有操作性。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无人车还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
以京东无人车作比,在技术层面,连谷歌、百度等无人驾驶团队的汽车都没能实现“落地”,京东又怎能确保其无人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也许有人反驳,在设计上,京东无人车省去了一些尖锐的棱角,也没有选取钢铁等坚硬材质,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谁都不能给予100%的保证(要知道,塑料外壳的电瓶车发生事故也是很危险的)。
此外,我国至今还没发布相关的无人驾驶汽车条例,虽然京东的配送无人车体型较小、外表呆萌,走的也是非机动车道,但也不能掩盖它是无人车的这一事实。既然是无人车,就必然要有法律的规束。鉴于国内法律这一块的漏洞,京东无人车于2017年大规模使用的这一计划或许还能够实现,但未来就尚未可知了。
2025-03-12 15:57
2025-03-11 11:17
2025-03-11 09:18
2025-03-08 11:38
2025-03-08 08:52
2025-03-07 10:19
2025-03-07 09:29
2025-03-06 14:03
2025-03-03 08:32
2025-03-02 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