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山寨也是一种创新

2016-01-02 18:11 性质:转载 作者:龚焱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创新是炙手可热的话题。11月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龚焱教授在硅谷待了一周,这期间,他先后遇到四五拨前往硅谷取经的队伍,每一拨人的诉...

  创新是炙手可热的话题。11月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龚焱教授在硅谷待了一周,这期间,他先后遇到四五拨前往硅谷取经的队伍,每一拨人的诉求都是如何从硅谷学习创新。龚焱教授说,对于创新,我们有一种集体性的饥渴,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众对创新概念本身又有一些误解。

  龚焱教授谈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价值创新,还抛出观点:山寨也是一种创新。他还透露,有两位中欧EMBA同学听了同样的课,去巴基斯坦做移植创新,用一个月时间,成为当地第二大电商。

  我不认同
  “中国人缺乏创新”

  经常会听到一句话说我们中国人缺乏创新,中国人没有创新精神,我个人对这句话是不认同的,这句话的前提在于你如何来定义创新。

  所以,对于创新我们有一种误解,我们一直认为创新是非黑即白,你有或者没有创新。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创新的整个路径做一个推演的话,创新有程度上的不同,从0到1之间有多种状态,这些状态都是创新。基于对大量中国企业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至少可以罗列出三种不同形态的创新。

  第一种创新形态我个人叫移植创新。移植创新是一个比较书面化的表达,包括模仿、拷贝、山寨。我想特别强调,移植创新本身也是创新,如果我们回溯很多中国伟大公司的过去,回到这些公司的起点,会发现都是始于山寨。

  而在山寨基础上的第二种创新形态,我们称之为整合创新。所谓的整合创新是把不同的、已经存在的创新元素,有效整合出一个新的形态。

  多数中国公司都是起步于移植创新,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能够走到第二步——整合创新。整合创新应该说是从100%的模仿到100%的原创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

  当然最终的所谓创新的高阶形态,我把它称之为跃变创新,这是离真正原创最近的一个,跃变创新突破了模仿型创新,也突破了整合创新。我的分享就是基于这个框架。

  首先看移植创新,我坚定认为移植、山寨也是创新,它只不过是创新阶段中的低阶形态。在每一个伟大的品牌背后,回到那家公司的起点,几乎都能看到移植创新的元素。土豆是从YouTube来的;当当是从亚马逊来的;新浪是从推特来的。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是属于恶性的移植,比如有个产品的外观和iPhone一模一样,只不过它的名字叫Orange,这就属于恶性移植,是非常缺乏创造力的山寨。尽管我们的媒体对山寨现象广为诟病,我仍认为移植创新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关键取决于你如何来进行移植创新。

  有些移植属于恶性移植,是缺乏创造力的山寨
  移植创新的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成本是可控的,它的风险也是可控的。因为移植创新符合精益创新的原则,它是从市场的真实需求出发,而不是从想象的需求出发,也就是说这个需求在某个市场上已经得到了验证。对于后发国家的追赶型企业来说,它可以弥补原创性能力的缺陷。

  中国的高铁就是起步于移植,但不妨碍今天的中国高铁回到德国市场去击败西门子。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山寨创新加上中国市场的两大独特因素,可以造就伟大企业。哪两大独特因素?中国的市场推广以及中国团队的快速迭代能力。

  在硅谷,晚上七八点钟公交车就空了,大家回到自己的平静生活中,但是中国团队可以不眠不休,可以一天工作24小时来快速迭代。中国的海量市场再加上快速迭代能力,可以让我们以山寨一个产品或者山寨一个服务为起点,再快速超越所山寨的对象。

  当然,始于山寨不应该止步于山寨。1990年代,曾经有一家山寨型企业在整个业界掀起了巨大的旋风。有人还记得UT斯达康吗?当时它推出的“小灵通”产品是典型的移植性创新,把一套在日本已经落后且被淘汰的PSH技术移植到中国,通过和中国本土市场嫁接,迅速切入到中国的电信市场。

  小灵通针对什么痛点?话费高。当时的移动话费非常高,而且对手机用户来说,接听电话也要收费。小灵通打的就是单向收费。虽然山寨帮它赢得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开局,但这家公司却是典型的起步于山寨且止步于山寨。从兴起到最终边缘化,它的技术一直没有任何改变,所以被市场迅速甩掉。

上一页123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