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曾经试探市场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已经碰到了窘境。由于必须以量产降低成本,一些企业主开始用“与高富帅抢饭吃”来形容与欧...
如今,一些曾经试探市场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已经碰到了窘境。由于必须以量产降低成本,一些企业主开始用“与高富帅抢饭吃”来形容与欧美日同行的竞争。前者产品线不全,成本控制不力,后者这两年在中国市场发力扩充产品线,降低价格,直接压制着国产机器人
品牌的生存空间。
2012年底,中国已经超越
韩国,成为仅次于
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陈其忠觉得这个市场变化很快,“过去,国外机器人整体价格比较高。去年开始,国产品牌的机器人出现了,国外品牌就开始降价。国产机器人企业生存的平衡点也在变化,也要降价。以前卖1000台机器人大约营收1亿元,以后未必能收到这个数目。”
与很多国产工业机器人类似,广数的定价策略会参考国际品牌。在相应的型号,广数会保持比对方便宜三分之一的价格优势,广数目前产量最大的8公斤级六轴机器人,市场价大概13万元,而进口的机型大约17万元左右。相较于国外品牌,一位业内人士直接表示:“品牌、资金、管理、技术,我们无一占优。”
在珠三角地区,一些新兴的
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企业依靠价格优势继续发展。顺德嘉腾电子有限
公司董事长陈友回忆说,他当初想做搬运工机器人(
AGV,在中国被列为工业机器人的一种)的初衷,就是因为日本的同类机器曾经要卖35万元一台。现在嘉腾已经能把单台制造成本压到10万元以下,产量迅速扩大。
第一个应用案例,对这些国产机器人企业尤为重要。陈友现在还很感激华为这样的民族制造业巨头。2010年,华为决定把开发AGV项目交给他,甚至把技术人员派到了他的厂房。“在我们这个行业,没有案例就挤不进去。”
然而,更多新装机器人的工厂仍然倾向于选择外资品牌。深圳雷柏电子的制造中心总监邓邱伟为了实现键鼠工厂的无人化,曾经一下子买下了
ABB出品的60多个六轴机器人。“看上去手臂并不重要,但我要买它们回来,就希望它一天24小时很稳定地做一个事情。而且,ABB当时给出价格之便宜,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在很多业内人眼中,国产工业机器人在稳定性、速度和精度方面的口碑并不如欧美日品牌。而且,每年欧美日品牌在研发上都有持续的努力,产品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这让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追赶起来也不无困难。
尽管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仍处于发力阶段,但经过数年的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机器人公司逐渐增多,很多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围绕着工业机器人做起了周边开发、系统集成的生意。需要以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系统替代人力的企业越来越多,它们通过替不同企业开发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也成为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代理商。
一位自动化公司人士曾对记者坦言,在机器人大举进入中国工厂的大潮中,这种路径选择相当现实:“利润率更高。为工厂做解决方案,开发自动化系统,成本只要几千元,却有可能卖到40万元。机器人制造,利润率最多只有20%。”
陈其忠寄望自动化公司们能多给国产机器人以安装到工厂车间的机会,但他并不抱很大希望,因为方案提供商多数还是会优先考虑国外机器人。自动化公司们觉得,目前国产机器人的价格优势还不够明显。“一家工厂的自动化改造可能以百万元投入计算,正因为投入巨大,老板们更倾向于引入口碑更好的国外机器人。”顺德目前最大的ABB机器人代理商——利迅达机器人系统公司董事长霍锦添对记者说。
现在,广数已经获得了广州市政府层面的支持。这家中国目前机器人产业化规模最大的企业,正准备扩充厂房,扩大产能,争取机器人的年产销达到1000台这个维持机器人工厂盈利的数字。广数方面估计,今年他们能达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有些评论认为,当前中国的国产机器人产业,就是当年汽车业的翻版,要真正做到自主研发乃至品牌兴旺,还有待时日。
已经在AGV机器人领域站稳了脚跟的陈友,则用自己的经历来表示对中国品牌工业机器人的谨慎乐观:“在这个领域,当你完全不成气候,便没有人会来质疑你的产品。当你开始拿到订单,对这个市场的格局开始有所影响,各种对你机器人的诟病自然接踵而来。这时,你可以看成是一种希望,因为这表明你开始靠近。你需要的是沉得住气,少谈口号多做实事,扎实地做研发,攻市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