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会面临哪些新课题?信息产业能够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吗?在产业迁移的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又将完成哪些新布局?在以“转型升级 引领复苏”为主题的2009中国“IT两会”上,我们将会共同关注以上问题。
金融危机一周年。一年前的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时,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富尔德神情落寞。一年后的10月29日,美国商务部终于公布了一组能让人松一口气的数字: 第三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增长了3.5%,为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的首次增长。
中国也传来了好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前个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企稳向好的局面逐步得到确立,GDP增速“保八”再无悬念。
这场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似乎已经走出低谷。甚至有经济学家放言: “未来三年,世界经济将迎来强劲增长。”
危机真的快要结束了吗?
10月30日,就在美国公布“乐观”数据一天之后,有9家银行宣布倒闭。11月1日,美国最大商业银行CIT Group Inc.在纽约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五大破产案。
更早之前的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也是由偿负危机所引发的,在政府救助下,到1993年也曾出现过2.5%的增长率,其后却陷入了更漫长的萧条。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提醒道: “从日本的经验看,美国经济也可能在今、明两年出现反弹后,跌入一个长期低谷,呈现‘V加L’形。”
历史会不会重演?至少,现在不是能松口气的时候。
中国——这个被称为促进经济复苏的强大引擎,也是如此。并且,刚从金融危机中缓过劲来的中国经济又遭遇了产能过剩加剧的难题。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10月19日表示,中国已将钢铁、水泥等6大行业列入重点调控目录,将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并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其进行调控和引导。
“产能过剩”是当今全球经济的头号难题,在政府经济政策刺激下,大贷款、大投资显著加大了许多领域的过剩产能,还造成了一批新的过剩领域,在依靠产业升级拉动经济的未来,中国绝不能再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潭。
此外,今年上半年,亏损12.85亿的国企——山东钢铁集团兼并上半年利润达到20亿的民企——日照钢铁集团,这场经典的以落后淘汰先进的“中国式”重组,将“国进民退”的争议引发出来: 挟有政治特权、金融特权及垄断利润的国有企业,再一次压缩民营企业本来就少之又少的生存空间。
非常时期,以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拉动的短期刺激政策只能应用短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明确指出,这些短期政策是不可持续的。
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准备在一个世界经济长期萧条的背景下,摸索出一套长期的振兴内需方案,这个方案不能因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效益。在这样的严峻时刻,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成为再也不能回避的话题。
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至此,国家确定的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物流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全部出齐。
在金融危机面前,这十个称为“中国经济引擎”的产业,都暴露出一些困难及深层次矛盾,纵观振兴规划的着眼点,一是应对当前,二是着眼长远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那么,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会面临哪些新课题?信息产业能够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吗?在产业迁移的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又将完成哪些新布局?
中国这个制造之王,将在经济复苏迎来一线曙光之际,重新上路。
迎接新课题 信息产业举足轻重
在以扩大内需扭转金融危机的政策下,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共同话题。这对企业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也对IT企业的战略能力提出考验。
对于有“裤钩大王”之称的深圳市大石久恒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棠华来说,2008年实在是难熬的一年。
年初,为李棠华做代工的日本企业在合同期内“罢工”,面对一大笔无法投入生产的订单,李棠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年底,金融危机如暴风骤雨般袭来,“原来一年能订一百万套的客户一下子就将订单减少40%,更别提其他不做了的小单子了。”
面对订单和生产的双重夹击,李棠华毅然选择将转外贸向内销的扩张。他很清楚,无论是从外贸转内销,还是从国内转战海外,都不止是“倒口袋”这么简单。完成品牌转型是危机下的惟一选择。
李棠华并不是个案,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正在市场迁移中艰难爬行。中小企业求市场,而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央企却出台了一场场资本重组,产业链扩张的大戏。 2008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正式入主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达700亿元的兵器集团从军工企业向民用的转型日益深入。
除了并购重组带来的资本风云变幻,央企还将触角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7月,作为中央批准立项的市场调控项目,顶着“国进民退”的争议,中储粮(三河)米业正式投产,这标志着中储粮以“国家队”的姿态开始介入国内米业市场,从“粮仓”到“粮商”的转型开始加速; 10月,中粮集团与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达成投资意向,拟在成都投资建设100家品牌直营店。自己把控终端,是中粮“全产业链”模式的体现。
不论是做裤钩的李棠华,还是要吞吃产业链的中粮,中国企业都在做着同一件事——结构调整与升级。
什么是结构调整?吴敬琏指出,中国必须以振兴产业的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升级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在研发和营销服务这两个供应链前后端高附加值的部分下工夫,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振兴。
究其本质,这种调整有四“化”: 从分散化走向集中化,发挥规模效应; 从低能化走向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 从制造化走向品牌化,建立民族品牌; 从产业化走向资本化,增强抗风险能力。
而在前三个“化”中,信息产业将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从分散化走同集中化,中国企业需要面对的关键词是“管理”,从窄域扩张到广域是新时期管理的最大挑战。对于央企来说,如何能在急速膨胀中把稳企业的方向盘?“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和扩张,将给央企的风险管理控带来巨大挑战。”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兴山认为,在健全下属子公司业务信息化的同时,打造强大的中央总部,实现集团集中管理,无异于一边开车一边换轮子。
这将对信息产业提出什么样的新课题?
王兴山坦承,中国软件业有一个“特殊现象”,即以中小企业的规模去为500强企业服务。结构调整对企业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也对IT企业的战略能力提出考验。如何以国际化的视野服务客户,决定着信息产业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再度崛起的见证者。
“如果不去为500强服务,我们也不会有成为500强的那一天。”王兴山坚定地说。
其次,从低能化走向高效化,“技术创新”是关键。今年7月,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已转化成实体经济危机,症结就是产能过剩。
如何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深入、细分已经成为主流趋势。2009年,不断涌现的行业隐形冠军以及苹果的如日中天再次说明,对于通用IT设备提供商而言,全面向消费转型,绝对引领时尚才是出路; 而如果想覆盖行业,通吃已经不可能,找准一个或几个技术点,深入吃透才是关键。今年,一些长年耕耘细分行业的厂商不断获得IT巨头的青睐,纷纷入股或并购,看来,IT企业正在对细分的新课题做出回答。
再者,从制造化走向品牌化,渠道是基本通路。目前,中小企业对品牌树立最为迫切,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4.8万亿元,而中小企业贷款增加额度只占不到5%,更有80%左右的中小企业从未向银行贷过款。
如此窘境下,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在最广的范围内传播品牌知名度——电子商务成为中小企业品牌转型的新解答。IDC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近2万亿元,B2B电子商务交易额相比2007年保持了20%左右的增速,这与2008年不景气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低落的市场信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扩内需、调结构,经济复苏已经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新挑战,在这样的新课题下,中国信息产业将做出哪些解答?
应对新趋势 加大IT服务比重
产业的升级和振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能过剩的难题,而精益生产则是解决之道。加大IT服务的比重,是IT产业应对这种转变的必然选择。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头号难问题,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2008年,我国钢铁产量为5亿吨,实际上产能已经是6.6亿吨,同时还有5800万吨在建项目,加起来产能超过7亿吨。
产能过剩是长期以来粗放式生产的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过来的,如何能缓解产能过剩?精益生产被推向前台。
作为我国叉车生产的龙头,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因出口下滑遭受损失不小。尽管日子难过,集团并没有缩减500万的IT预算,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代表的是一种流程化的生产理念,利用原有信息数据,对生产环节的每一个节点进行筛选,找出浪费点,从而梳理出一条占用资源最少、效益最大的生产流程。“深度数据挖掘将会成为危机下企业信息化的新热点。”合力总经济师、信息处处长张孟青这样认为。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