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自主创新

2006-08-09 00:00 性质:转载 作者:田辉 来源:渤海证券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在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十一五”期间发展自主创新类行业的趋势不可逆转。自主创新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核...

  

  在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十一五”期间发展自主创新类行业的趋势不可逆转。自主创新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若干配套措施出台,将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十个方面对创新研发产业进行支持。从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自主创新基础看,机械、电子信息、基础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将有较大发展。
机械:创新大潮方兴未艾
    表1:机械行业重点自主创新公司投资策略
1、机床:数控机床前景广阔
  机床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和装备工业的基本生产手段,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设备。数控机床是机床的主流产品,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的特点。数控机床的拥有量及其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产业政策及市场环境支持数控机床快速发展。2005 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专门清楚地提出:把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做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数控机床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正在实施,对数控机床发展的各项财政、税收、信贷等支持政策会逐步得到落实。而且,近年来国家总理在多种场合明确指出: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振兴机床工业,要大力发展国产数控机床。政府把数控机床的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机床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下游行业对数控机床的需求大增。汽车和零部件、航空航天、船舶、铁道、重型冶金机械、发电设备以及国防军工等行业是机床工具的重点用户,其中汽车行业消费着机床需求总量的40%。未来几年,这些产业将会强劲发展,是国家投资的重点;汽车工业、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国防工业以及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等,对高档数控机床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调查,“十一五”期间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高速、精密、复合、高效的数控床和成套柔性生产线。
  国产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极待提高。虽然近几年国产数控机床发展很快,但在产品品种、性能、可靠性上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要,大量的中高档数控机床需要进口,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较低而且在逐年下降。比如我国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每年消费着40%的机床总量,但其中的80%都来自进口。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30.1%下降到2003 年的28.1%,2005 年国产普及型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的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38%和21%左右。为此每年需要花费五、六十亿美元进口中高档数控机床。2006 年前4 个月进口金属加工机床总额21.32 亿美元,单价6.13 万美元/台。“十一五”末,数控机床国产化比率要达到50%以上,数控机床的替代进口空间巨大。
  国产经济型数控机床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出口大有可为。虽然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在主轴转速、加工精度、可靠性等性能指标上还不如国外产品,但在经济型数控机床等中低档机床上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我国机床出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06年前4 个月出口金额3.30 亿美元,同比增长55.54%。由于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2006 年我国机床进出口逆差首次出现下降。随着国内机床生产企业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床出口将大有可为。
  机床行业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提升。机床行业有两个龙头企业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其中沈阳机床在国内金切机床的占有率在14%左右;数控机床占有率达到17%,而且在逐年增加。机床行业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较多,在全国324 家企业中,共有5 家机床行业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在发改委2005 年的技术评定中,大连机床卫列机床行业第一。沈阳机床和秦川机床也分别上榜。
  机床行业上市公司。机床行业共有5 家上市公司,分别为G 沈机、G秦发展、交大科技、青海华鼎和ST 纵横。从公司发展前景和估值优势来看,我们建议重点关注G 沈机。
G 沈机(000410):结构调整、卸掉包袱,未来发展空间无限
  沈阳机床拥有机床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流的研发队伍,在事业部(和控股子公司)内建立了4 个机床研究所(车床研究所、钻镗床研究所、自动机床研究所和数控机床研究所)和数字控制研究室。2001 年10 月,公司囊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中的机床行业三项课题;2002 年,公司又承担了863 计划高速数控机床产业化项目。2006 年公司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市场结构调整,把数控机床收入比重提高到50%,同时加大出口市场开发。关联方占款有望在三季度末解决,公司将甩掉历史包袱轻松上阵。搬迁数控机床产业园解决公司长期发展产能瓶颈。预计2006、2007 年公司实现每股收益0.65 和0.85 元,合理股价13~15.4 元,维持“强烈推荐”投资评级。
2、船舶及配件:十年稳定增长
  世界造船中心向中国转移。从世界造船产业中心西欧——日本——韩国的转移历史可以看出,造船中心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转移已经成为一条普遍规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正处于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具备承接下一轮造船中心转移的基本条件。从1997 年开始,我国造船产量连续9 年位列世界第三。
  未来世界船市或会出现一次持续2~3 年的中度不景气时期,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未来全球年造船量仍维持在高位。根据韩国、日本、中国和欧盟等4 家权威研究机构的预测,2002~2010 年新船年均成交量在5448 万载重吨,2010~2015 年这一数据仍将达到5010 万载重吨的高位。
  国际造船调整不改中国造船十年稳定快速发展。相对日、韩发达造船国家来说,我们在劳动力成本上的有极强的竞争优势;相对于西欧等一般造船国家来说,我国在船舶设计、制造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国家重视造船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船舶自主设计能力……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也专门清楚地提到大型船舶装备。按照我国造船业的十年规划,计划在未来5~10 年大力发展渤海、珠海和长江口三大造船基地,到2015 年造船完工量2400 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份额的35%,成为第一造船大国。
  随着我国船舶设计、制造技术和船舶配套能力等方面的逐步提高,我国船舶完工量增速较日、韩明显较快,在世界造船的比重逐年提高。从近几年新船成交量和手持订单来看,我国所占比例正在逐年上升。2005 年,我国新船成交量700 万总吨,世界份额从2004 年的14.2%上升为18.2%,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承接新船仅次于韩国的第二大国;2005 年底手持订单1640 万总吨,份额从13.8%上升为15.7%。新船成交、手持订单份额上升保证我国未来造船业稳定增长。
  船用柴油机供不应求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船用柴油机作为船舶的心脏,是价值最大的船舶配件,占造船成本的10%~15%。相对于造船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船用柴油机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产能扩张速度明显低于造船业的扩张。2005 年船舶完工产量世界份额达到13.3%,而船用柴油机产量世界份额一直徘徊在5%左右。造机速度赶不上造船速度源于技术专利保护协议、国家船舶工业发展政策对新增柴油机基地的限制等原因。
  目前我国船用柴油机严重供不应求,国产主机装船率在50%左右。我国每年完工船舶中,装配的主机约有一半来自于日、韩进口。这其中主要的是为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成品油轮等装备的大马力船用柴油机。目前,这些大功率柴油机大都国内厂商还不能生产。国内船用柴油机制造商在提高研发水平的同时,进行产能扩张是最迫切的。三大船用柴油机基地(上海、大连、宜昌)都在进行产能扩张,其中规模最大的上海临港基地2014 年产能将达300 万马力。我们预计,未来5~10 年我国船用柴油机仍将存在供给缺口。
  我国造船业的基本格局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合资民营三分天下,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等两大国有造船集团占国内造船产量的70%左右;合资和民营企业占剩下的30%。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下属多家造船厂,与众多合资民营企业一起进行竞争。从造船产量来看,前5 家造船企业市场集中度在35%左右;从造船产品销售收入来看,前10 家造船企业市场占比在52.16%。行业竞争相对激烈。而国内船用柴油机处于垄断竞争的格局。上海、大连和宜昌三大造机基地,分别有一家船用柴油机厂:沪东重机、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和宜昌船用柴油机厂。沪东重机隶属于中船集团,大连船柴和宜昌船柴隶属于中船重工。三家船用柴油机制造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沪东重机占60%以上。
表2:我国三大船用柴油机厂产量(万千瓦)
  船舶及配件行业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在全国324 家企业中,共有6家船舶及配件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在发改委2005 年的技术评定中,沪东重机的大股东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名列船舶业第一。上市公司G江南的大股东江南造船集团也排名靠前。2005 年底,大连造船重工和大连新船重工合并为大连船舶重工。因此现在造船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共5 家。
  船舶及配件业上市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船舶及配件上市公司共有3 家:G 重机、G 江南和G 广船。G 广船是唯一的以造船为主营的上市公司,G 重机和G 江南属于船舶配件上市公司,其中G 江南的船舶配件业务(算上LNG 船压力容器)占公司主营不到50%。G 振华主营集装箱起重机械,与集装箱船舶、航运景气周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G 振华也是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我们建议重点关注G 重机、G 广船和G 振华。
G 重机(600150):引进后更注重创新
  G 重机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开发能力最强的中低速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占国内低速机产量的65%以上。2006 年3 月份,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公司的低速船用柴油机技术从芬兰丹麦引进,20 多年来,公司注重引进后再创新,研发、制造的船用柴油机品种多达86 个,申报专利21 项。2006 年3 月份,公司研制成功了国内最大缸径(900 毫米)、最大功率(31990 千瓦)的船用柴油机7K90MC-C 型。
  公司现在本部产能为115 万马力左右,今年年底有望提高到150 万马力。通过建设临港基地,未来10 年公司柴油机产能将实现三步跳越:2008 年达到250 万马力,2011 年达到380 万马力,2015 年达到480万马力,自此成为世界造机老大。我们预计公司2006、2007 年分别实现每股收益0.95 和1.35 元。按20~25 倍动态市盈率计算,公司合理股价19.00~23.75 元,维持“推荐”投资评级。
G 振华(600320):向海上重型机械扩张
  
振华港机是世界港口机械龙头企业,集装箱起重机第一制造商,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350 名从事机、电、液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富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就有50 多名,是世界同行中最强大的一支研发设计队伍。公司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708 所、上海建筑科学设计院等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很快实现从全盘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二次开发,进而通过技术创新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跃。公司拥有20 多项具有自主知识的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其中著名的有GPS 定位系统、双40 英尺集装箱岸边起重机、绿色场桥等。港口建设持续景气和以旧换新带动集装箱起重机需求快速增长,公司所获订单快速增长。近期公司与伊朗签订了价值1.66 亿美元的巨型起重铺管多用途船合同,成功开拓海上重型机械市场。我们预计公司2006年实现每股收益1.20 元,合理股价19.2~21.6 元,维持“强烈推荐”。
 3、工程机械:复苏是2006 年主基调
  投资回升和出口增长使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复苏。工程机械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两者相关系数在0.9 以上。2006 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3908 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既高于去年同期22.8%的增速水平,也高于去年全年25.7%的平均增速。2006 年前5 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更是高达30.3%。预计“十一五”期间,由于影响工程机械需求的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实施投资具有刚性特征,可能出的调控政策也只是针对汽车、房地产等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会保持较高水平。
  工程机械出口高速增长。国内工程机械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在国内遭遇调控之际,厂家把目光投向国外市场。相对国外产品,我们工程机械产品价格平均便宜40%左右。自2004年宏观调控以来,工程机械出口增速一直保持在极高的水平。2004 年工程机械出口同比增长115.96%;2005 年出口增长64.43%;今年前4 个月增长40.34%。
  工程机械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叉车和铲运机械增速较快。从行业统计数据来看,2006 年前4 个月,叉车产量31141 台,同比增长37.18%;铲运机械产量64272 台,同比增长25.84%;压实机械产量6749 台,同比增长20.80%;混凝土机械产量29574 台,同比增长20.10%。可以看出,工程机械的主要品种产销量增速开始大幅回升。
  叉车和铲运机械增长较快。由于叉车极广的应用领域,即使在2004 和2005 年,叉车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而同期,压实机械、混凝土机械等典型工程机械产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2006 年工程机械行业复苏,叉车也是增速最快。除了非绝对工程机械产品的叉车,在国研网统计的主要工程机械产品中,铲运机械是增速最快的工程机械品种。从2004 年4 月实施宏观调控以来,铲运机械月度产销量增速基本上都是快于压实机械和混凝土机械,2004 年和2005 年铲运机械都保持着10%以上的增速。
  工程机械行业运行持续向好。工程机械行业正在快速复苏。2005 年上半年,工程机械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367.48 亿元,同比下降0.77%,利润总额17.80 亿元,同比下降高达30.50%;但2005 年全年,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30%,利润增长0.55%。实际上,从2005年下半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运行数据就开始逐渐好转。2006 年前4个月,从工程机械行业的运行数据来看,工程机械继续快速复苏,产品需求开始大幅度回升。
  工程机械行业集中度较高,竞争相对激烈,不同产品情况稍有差异。在叉车行业,浙江杭叉安徽合力厦门林德安徽TCM大连叉车等几家企业占据叉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在铲运机械,柳工厦工龙工、山工、徐工、常林等企业占据市场约65%的份额;在压实机械,常林、徐工、华翔、一拖和中原等企业占据市场约70%的份额;在混凝土机械,湖南工程学院、三一和河南郑州的众多机械厂占据市场约50%的份额,竞争比较激烈。
  工程机械行业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在全国324 家企业中,共有7 家工程机械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在发改委2005 年的技术评定中,徐工科技的大股东徐工工程机械集团名列第一,并在整体排名中相对靠前。天津鼎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是鼎盛天工的前身,广西柳工集团、厦门厦工集团、安徽叉车集团分别是上市公司G 柳工、G 厦工和G 合力的大股东。
表3:工程机械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
  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共有11 家,是机械行业上市公司最多的子行业,行业代表性相对较强。我们建议重点关注G 合力、G 山推和G 三一。
G 合力(600761):出口快速增长
  安徽合力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叉车龙头制造企业和全国叉车生产、科研、出口基地,连续15 年主要经济指标全行业第一,是我国叉车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公司拥有全国叉车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全职科研人员300 多名,每年的科研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5%~1.8%。16 吨重装叉车、18 吨及25 吨堆高机、环保内燃叉车等一系列新产品研发获得成功并相继投放市场。公司坚持“两条腿走路”, 除轮胎、发电机外,其他关键零部件均由公司自己生产并实现对外销售,盈利能力明显较强的叉车配件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叉车出口收入增速快于内销,公司正在加强与欧美代理商的合作。我们预测2006、2007 年公司实现每股收益0.72 和0.83 元,合理股价在13~14.4 元之间。维持“强烈推荐”的投资建议。
G 山推(000410):打造核心竞争力
  
山推股份是中国推土机行业中品种最全、品质最优、质量最好、产销量最大的推土机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43%,其中160、220 马力占有60%份额。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自80 年代引进小松推土机技术后不断创新。2004 年自主开发研制了12 吨~33 吨级压路机系列化产品,2005 年又试制成功了中国最大功率SD42-3 推土机(420 马力)和中国最大吨位SR33YR 压实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公司拥有推土机模块化设计、产品集中润滑、集中测压、履带自动涨紧、推土机自动找平系统等多项国家专利。2006 年小松山推的盈利会高于历史最好水平。公司通过建设山推国际事业园,配件规模快速扩大,一部分自给,一部分外销并出口。考虑到股改后股本扩张影响,我们预计公司最近两年实现每股收益0.41 和0.49 元,公司合理股价在6.56~7.38 元之间。维持“强烈推荐”的投资建议。
G 三一(600031):集团有望不断注入优质资产
  
三一重工是国内混凝土机械行业龙头,混凝土泵车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有“中国泵王”之称。公司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集团将会把上市公司做为工程机械业务整合的平台,逐步把旋挖钻机、挖掘机等其他工程机械业务装入上市公司。我们预计公司最近两年分别实现每股收益0.78 和1.01 元,合理股价13~15 元,给予“推荐”评级。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 2023年全球工业车辆行业十大新闻
    中国叉车网(www.chinaforklift.com)在即将送走2023年之际发布全球工业车辆行业10个国际重要事件,仅供参考。筛选标准和前提为:一、新闻事件发生在2023年;二...

    2023-12-28 09:49

  • 自动系统教用户何时与人工智能助手合作
    人工智能模型能从图像中找出规律,其效果往往比人眼更好,但并不总是如此。如果放射科医生使用人工智能模型来帮助她判断病人的 X 光片是否显示出肺炎的迹象,那么她什么时候应该相信模型的建议,...

    2023-12-26 09:01

  • 中国科学家研究数字孪生系统可加强人机协作产品装配
    机器人系统已被引入许多现实世界的环境中,包括一些工业和制造设施。在这些设施中,机器人可以协助人类装配线和仓库工人,高精度地装配产品的某些部件,然后将其交给负责执行其他操作的人类代理。...

    2023-12-26 08:57

  • 如何减少仓库事故发生?
    工作场所的安全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也是企业取得持续成功的先决条件。根据欧盟统计局的一项研究,2020 年因机器、工具、运输工具或搬运设备失控而造成的致命和非致命事故数量最多。在这这篇文章中...

    2023-12-25 09:54

  • 盘点2023年中国工业车辆企业推出的部分新产品(二)
    技术创新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对企业自身有益,也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可提高竞争力、创造差异化、探索新市场机会、提升效率...

    2023-12-25 09:41

  • 人工智能“Coscientist”使科学发现自动化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12 月 21 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报告说,一个非有机智能系统首次设计、规划并执行了一项化学实验。"我们预计,用于自主科学实验的智能代理系统将带...

    2023-12-25 09:20

  • 本周工业车辆行业热点回顾(2023.12.17-12.23)
    冬至刚过,岁末思乡,冬的尽头是春,心的尽头是家。工作一周了,欢迎大家一起关注工业车辆行业热点,过去的一周,行业发生了些什么,随小编聚焦热点回顾,关注行...

    2023-12-25 08:40

  • 盘点2023年中国工业车辆企业推出的部分新产品(一)
    技术创新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对企业自身有益,也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可提高竞争力、创造差异化、探索新市场机会、提升效率...

    2023-12-25 08:37

  • 盘点2023年全球工业车辆企业推出的部分新产品
    技术创新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对企业自身有益,也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可提高竞争力、创造差异化、探索新市场机会、提升效率...

    2023-12-22 10:15

  • 传递温暖 中叉网祝福大家冬至快乐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