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场景复杂多样,移动机器人可能需要面对空旷车间、频繁移动的货堆、玻璃墙体、人机混合作业或车间布局偶尔变动的挑战。如何让机器人在这类环境中实现稳定、高效的导航,是我们的技术探索核心。”
——迈尔微视SLAM应用专家周玄昊博士
| 多模态融合驱动工业SLAM创新
“在无人驾驶领域,围绕视觉和激光雷达两种技术路线的优劣争论由来已久,类似的技术选择在工业SLAM领域中也同样存在。”周博士指出,激光雷达凭借精准的距离测量能力,在80-90%的室内及半室内环境中,已能满足工业场景对稳定性和运行精度的要求。随着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的成本下降,激光SLAM以及基于激光反射板的定位方案依然是目前的主流技术。
“不过,在某些激光雷达难以覆盖的场景下,视觉SLAM展现出了独特优势,例如在长走廊或高动态环境下,视觉SLAM的定位效果更佳。此外,视觉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纹理信息和语义理解能力,这使其在高智能、高感知需求的应用中更具优势,比如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设备等。”
“在工业场景中,未来的导航方案不应拘泥于单一传感器。”周博士强调,通过融合激光雷达和视觉的多模态数据,能够驱动更加稳定、可靠的定位算法,在复杂场景中实现更高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 工业场景中SLAM技术的独特价值
“SLAM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让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既能精准确定自身位置,又能同步构建环境地图,实现自主导航。”周博士解释,“但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环境的复杂性对传统SLAM方案提出了巨大挑战。”
工业场景的动态变化对SLAM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复杂环境下实现精准、可靠的自主定位,成为SLAM技术落地的关键。
“例如,在仓库或工厂中,货架布局可能随时调整,生产设备也会不断变化,加之车辆密集、人流复杂,普通SLAM算法往往需要频繁重建地图,导致部署繁琐,维护成本高。”
针对这些痛点,迈尔微视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顶视视觉SLAM融合2D激光雷达。该技术利用天花板和墙壁的自然特征进行定位,这些区域相对稳定,不受地面动态变化影响,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提供更稳定的导航能力。
这一技术在仓储、物流和制造业等动态环境中尤为适用。例如,在货架高度达到6-10米、高密度堆放物料的场景下,2D激光雷达可能因反射点不足而失效,而我们的顶视SLAM技术则能精准应对,重复定位精度可达±1cm。
“这项技术不仅已经在工业领域取得了良好应用,还成功拓展至商业场景,展现了卓越的适应性。”周博士补充道。
周玄昊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担任迈尔微视首席SLAM应用专家。
长期专注于移动机器人定位算法及工程化应用研究,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核心研发人员,他参与了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包括2023年省尖兵领雁项目“高分辨率大成像范围的3D视觉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以及2024年省首台套产品——基于深度视觉系统的SMT上下料机器人。此外,他在技术创新方面成果显著,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如《一种视觉辅助激光定位系统及方法》《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相机定位方法》《一种优化的视觉SLAM方法》等。
浙江迈尔微视科技有限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组建于2016年,致力于为移动机器人开发专用视觉传感器,提供软硬件一体的视觉解决方案。成立至今,累计交付超万台移动机器人专用的3D视觉传感器,凭借3D+AI的深度视觉系统让移动机器人更安全、更稳定、更智能。
2025-04-26 18:15
2025-04-26 18:14
2025-04-26 18:13
2025-04-26 18:10
2025-04-26 17:53
2025-04-26 17:52
2025-04-26 16:39
2025-04-26 16:37
2025-04-25 10:42
2025-04-25 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