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方向
(一)制氢路径选择。目前工业制氢的方式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煤、天然气)制氢、工业副产(氯碱工业、焦炉煤气等)制氢、化工原料(甲醇裂解等)制氢、石化(石油裂解、丙烷脱氢等)制氢和电解水制氢。其中,化石燃料制氢及石油化工制氢成本相对最低,工业副产物制氢次之,电解水制氢成本最高。在省内来看,东营、滨州、淄博、潍坊等地化工产业发达,集聚了华泰集团、金岭化工、鲁北化工、滨化集团、山东东岳、齐鲁石化、潍坊海化等一批骨干企业,具备制氢的优势条件。山东能源集团规划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打造氢能制取、纯化、储运体系。
我市在煤炭消费减量、天然气相对紧缺的环境下,煤和天然气制氢难以推广,但钢铁企业焦炉煤气年产氢气8.43万吨(山钢4.9万吨、泰钢1.91万吨、富伦1.62万吨),按K115路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百公里耗氢7.63公斤计算,可支撑车辆示范运营11亿公里,完全满足近期氢能需求。因此,焦炉煤气制氢是我市现阶段获得氢能源的最佳方式。
(二)产业发展方向。
氢气制取方面:依托我市工业副产资源进行制氢,后期可根据需求引入齐鲁石化、滨化集团等周边企业氢气资源。整合光伏优势企业在先进制氢工艺方面进行探索,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
研发生产方面:研发70MPaⅣ型储氢瓶、低温液态和合金固态储氢、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填补高端产品空白。开展氢气检测系统、高精度流量计、高性能传感器、压缩机等加氢站关键设备研发,提升设备国产化水平。
示范推广方面:在K115路、K10路示范线的基础上,本着氢源地就近布局加氢站的原则实施建设,逐步向外辐射,持续推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氢燃料电池通勤车示范运营,推动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及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叉车、环卫车等专用车小规模示范应用。
四、空间布局
根据相关区县产业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在先行区、济南高新区、莱芜区、钢城区、章丘区打造“一核引领、四区联动”的产业格局。力争到2022年,建成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条;力争到2025年,形成年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
一核引领:在先行区打造聚合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商务会展区的综合型氢谷园区,形成集“氢能源科技园”“氢能源产业园”“氢能源会展商务区”三位一体的“中国氢谷”。5年内引进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中心、20家以上氢能产业链企业,初步建成氢能产业创新集群,具备研发集聚、产业化生产、规模化输出的能力。
四区联动:济南高新区、莱芜区、钢城区、章丘区4个区域协同发展。
——济南高新区。培育发展氢能产业金融服务、产业技术和关键材料研发服务,瞄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氢燃料电池实验室、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等知名高校院所开展精准招引,搭建创新平台,打造行业知名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输出基地。
——莱芜区。充分利用《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5年)》实施机遇,依托整车整机及氢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重点布局氢气储运关键设备项目、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配套项目,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超前布局加氢站点,构建全产业链。
——钢城区。发挥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研发生产项目,通过实施氢能源有轨电车、氢能源公交示范线等示范应用项目,带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氢能源—冶金耦合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氢能产业集聚区和引领示范区。
——章丘区。依托山东重工等龙头企业,以加快氢能客车、卡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示范应用为导向,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及轻型卡车,面向城际线路应用市场,发展适应中长线路运营的氢燃料电池客车。
2025-05-07 13:20
2025-05-06 10:42
2025-05-06 10:41
2025-05-06 09:28
2025-05-06 09:27
2025-04-28 14:41
2025-04-27 18:25
2025-04-27 18:18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