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论坛、研讨会非常多
但专门做智能制造的研讨未曾有过
9月26日
汽车评价研究院在解放发动机事业部
主办了中国智能制造高峰论坛
论坛以“解放动力、智领未来”为主题
十余名智能制造、汽车行业的专家学者
针对智能制造进行研讨
交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为中国智能制造方案支招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观点(摘要)
李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理事长
我认为智能制造要注意三种思维的进化,做到三个不要迷信。
三种思维的进化:第一个思维进化是,我们要从产品思维、工具思维进化到系统思维;第二个思维思维,我们要从现实空间思维向虚拟空间思维进化。我们总离不开现实空间、物理空间,但是未来虚拟空间越来越重要,虚实结合思维要牢牢记住;第三个思维进化是,我们要从数据流动思维进化到数据驱动思维。
三个不要迷信:第一个,我们不要因为迷信数据,只看到现象忘记了本质; 第二个,我们不要迷信自动化、智能化而忘了“匠心”;第三个,我们不要迷信去中心化。
张克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一汽是机械工业的旗帜,发动机事业部为国家机械行业的贡献有目共睹,尤其在科技创新方面,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奥威发动机,跨越了时空20年,对行业推动很大。
我觉得发动机事业部做什么事都是精益求精的,做得非常漂亮。关于智能制造,我们的初心是解决精益生产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发动机事业部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踏踏实实做智能制造,而且搞得很好。希望发动机事业部自己搞好了还要总结一下经验,在行业内宣传推动。
邓文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执行局常务副主席
在中国和中美的贸易战中,中国企业面临一些问题和压力,国资委也让一些企业开了清单,到底哪些是我们“卡脖子”的技术,我想智能制造技术应该是其中的一项。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谁走在前面,谁就能引领制造业的潮流;谁能把握先机,谁就能站立不败之地。所以我认为一汽解放、解放发动机事业部在智能制造方面很有眼光,有长远思考,把握住了先机。
朱明荣: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
感觉很震撼,有三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工业大数据。如果2016年工信部确定的智能制造示范区,都像发动机事业部这样抓,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大有希望。
第二点感受,智能制造核心是工业大数据,关键是人才。一个企业的发展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靠人才。
第三点感受,发动机事业部智能制造要保持国内第一,保持世界一流,面临的压力很大。我们要进一步梳理新的人才观,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坚定不移抓好人才战略,走好创新发展之路。
陈士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
我参观过很多工厂,发动机事业部的智能制造确实很先进,很领先。
对于智能制造,我感觉要考虑怎么利用大数据,怎么发挥数据的作用。我们有大量的数据可能只用在生产制造这个环节,这些数据如果再深入挖掘的话,会有更大意义。
另外有一个小信息,去年发改委出台558号文件《关于重大机械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文件出台后,中国机械委员会成立了创新联盟,这个联盟准备把整个装备工业组织起来成立创新联盟,发动机事业部的智能制造也应该与上、下游的行业密切结合起来。
支敏: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
我在农机部工作过,在农机部的时候经常跑锡柴。我有20多年没来了,今天看到工厂,我觉得发动机事业部发展太快了,很震撼。我为事业部卓越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我觉得发动机事业部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传承了优秀的基因;二是锐意创新;三是有担当、有作为。
我希望能够请一些老领导来看看发动机事业部的发展,看看发动机事业部的智能工厂,促进行业发展。
高炳钊: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关于智能制造我想表达以下三个观点。
一是智能制造范畴肯定包括了控制系统的制造,控制系统的制造不仅仅是机械部分的,也要包括电控系统的制造。
二是智能制造更大的层面是要跟外界数据融合起来进行开发。
三是积累数据很重要性,数据对于发动机做健康管理和故障预报、寿命预测都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数据也应该重视起来,发挥它的作用。
李斌: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 总经理
我参加论坛比较多,但是今天看了现场后,感到很震撼。发动机事业部智能制造在国内是一流的。
我有三个感受:
第一,以前我更多的是从技术上去理解智能制造,而这次是从管理层面系统理解智能制造。
第二,发动机事业部不仅善于做,而且善于总结。通过总结,为下一步如何深化智能制造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第三,智能制造数据是巨量的,这个数据怎么保存,保存之后怎么使用,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石琴: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党委书记
智能制造需要融进人的智慧。现在学校已经开始提出知识只是一部分,能力更重要。这个能力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我们人文沟通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在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方面在全国高校排名是比较前的,希望今后能够多走访企业,知道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希望企业来校招聘的时候,不要希望他一进企业就能干,还需要企业实践培养。
高云鹏:国机智能技术研究院 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到发动机事业部感觉眼前一亮,我认为发动机事业部的智能制造走在了行业前列。
智能制造分为规划级、规范级、集成级、优化级和引领级五级,我认为发动机事业部已经处于优化级这个级别。在行业内,在离散制造业内我觉得发动机事业部已处于领先的地位。
我有两条建议:第一条建议是,智能制造要做到两个世界的融合,一个是数字世界,另一个是物理世界,数字世界更多隐含了潜在的价值,是不容易看到的。第二条建议是,我们要注重“场景化”。场景化是新名词,我理解就是要基于我们实际的需求,进行再生性的研发。
马增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钱总提到智能制造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实际上新技术用到企业里会有持续长远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希望发动机事业部通过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来产生一些新的智能制造的模式。
建议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研究积累数据和运用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支撑之后,对于研发、模拟仿真等都是很宝贵的资源,也是后期运维的支撑。
颜运昌:湖南大学教授、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看了发动机事业部的离散型智能制造后感到非常震撼,我提几个建议:
一是智能制造往下发展是一个数据的增长的过程,发动机事业部要考虑在这样大量数据增长情况下,怎样把工作做好。
二是传统制造不能放弃,如果没有传统制造为基础,智能制造都是浮云。
三是企业留住人才,要从战略角度来考虑,要站在民族制造业角度考虑问题。
陈国栋:苏州大学智能制造系副主任
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将从现有的以产品生产为核心,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未来,每一个客户都是我们的中心。
我们给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中意识到了几个问题,现在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是高端人才。我们认为,人才是挖不到的。人才需要我们从企业的高技术员工中去培养。
第二个是现在的工业软件运维人员大量欠缺。很多工作可以整合外部资源来做,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企业的灵魂所在,比如工艺本身就是企业的财富,如何引导我们原有的人才在现有基础上向新一类方向发展,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王忠:江苏大学内燃机教授、博导、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资深专家
我觉得发动机事业部在智能制造里最有特色的是应用场景的算法。能把加工过程、工艺过程等海量数据提出来,是最大的亮点。
我们通常讲材料、设备的状态,就是要让每一个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数据,依据这些数据来分析、取舍。我觉得发动机事业部在这个方面很有竞争力。
我感觉发动机事业部还要在学校挖掘人才,智能制造在数据的处理运算上需要数学方面的人才。
朱启昕:一汽解放公司总经理
要做到智能化,我理解,起码流程要在线,标准要在线,未来终端服务也要在线,这样才具有智能化的平台。
智能制造主体是企业,但智能制造成功需要我们专家、协会还有我们高等院校在科研方面大力支持。
智能制造业是大幅度跨界的行业,希望发动机事业部能够肩负起中国智造的责任,在智能物流、智能生产调动、智能生产保证三大系统继续下好功夫,潜心钻研,为一汽解放智能制造技术水平提升,为我们国家的智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
钱恒荣:一汽解放公司总经理助理,发动机事业部党委书记、总经理
这么多专家花了这么长时间,提了很多宝贵意见,我听后深受启发,我们下一步要继续努力。
第一,是要持续努力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未来,我们要实现从产品研发到售后服务全生命过程的智能制造。
第二,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产品最终体现在竞争力上,实现由并跑到领跑。
第三,我们还要不断创新,未来在多元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李庆文:中国汽车品牌集群主席、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
一汽解放发动机事业部探索出了中国汽车工业智能制造的新路子,创造出了解放动力的智能制造模式。发动机事业部的智能制造是从先进制造到精益制造,再到智能制造,如果没有先进制造的基础,没有精益制造的基础就没有智能制造。
发动机事业部智能制造做到了不跟随、不简单模仿、不照搬现有的模式、不迷信跨国公司,取得了超出想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动机事业部智能制造给我们有11个方面的启示:
1、对制造业人才结构调整的迫切性
2、对虚实关系的理解
3、对匠心内容的改变
4、对老企业如何实现智能制造
5、对汽车行业如何在市场寒冬中降低成本
6、对产品的思维
7、对数据的理解与应用
8、对改变汽车行业的话语体系
9、对智能制造传播
10、对解决智能制造信息封闭
11、对处理好信息中心化和分散化的问题
业内学者专家说
中国整车集成的能力达到了国际水平
但汽车零部件没有达到
在本次中国智能制造高峰论坛上
学者专家们一致认为
如果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
都能像发动机事业部这样
接轨国际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下简称“锡柴”)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下属全资企业。工厂创建于1943年,经过70年的发展,现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员工3500余人,总资产63.5亿元,品牌无形资产102.29亿元。现拥有两大发动机基地、发动机再制造基地和改装车研制基地四大厂区,形成装备国际领先、管理国内领先、质量行业领先的生产体系,具备60万台柴油机和15000辆改装车的年产能力。
锡柴具有国内领先的自主研发能力。工厂依托一汽技术中心优势,形成了开放合作的自主研发模式,建成了产品开发流程和标准体系、产品开发过程管理体系等自主研发“五大体系”,搭建了节能环保技术、电子智能技术等自主研发“五大技术平台”,是柴油机行业唯一同时掌握VCU、GPS、EGR、发动机制动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我国第一家研制成功四气门柴油机、第一家研制成功电控共轨柴油机、第一家研制成功两级增压柴油机并成功推广的企业。
锡柴具有国内最为完备的产品体系。发动机产品有7大系列,排量跨越2到13升,功率覆盖40到500马力,以“省油、环保、可靠”的特点和“体贴、周到”的服务,成为卡车、客车及非道路机械的首选动力。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遍及欧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保有量超过200万台。改装汽车有5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批量出口澳大利亚等国家。
锡柴具有国内一流的管理和文化体系。工厂具有完备的现代化管理体系,领先的“5+1”理念文化体系及9大理念文化推衍体系,是行业内第一家达到QS9001国际标准,国内唯一家同时获得“机械工业管理现代化企业”和“管理进步示范企业”的厂家,江苏省首家“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无锡市首届“市长质量奖”唯一获奖单位。
2010年,锡柴以“313”战略的完美收官,为工厂第三次创业划上了圆满句号。期间,产销规模、赢利水平、利税总额、资产规模等指标实现翻番,增幅居行业前列。以“奥威”为代表的重型柴油机成为市场热销产品,销量增幅居行业第一,出口居行业前列。工厂成为了一汽自主品牌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基地、国内重型发动机的主要制造基地、中国自主品牌发动机的主要出口基地。
2011年锡柴进入第四次创业的新征程,提出了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锡柴、实力锡柴、和谐锡柴”的奋斗目标。工厂正以“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为核心理念,开拓创新,昂扬奋进,打造“民族品牌,高端动力”,为推动一汽自主事业,促进汽车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车·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25-04-30 14:28
2025-04-30 14:22
2025-04-30 14:20
2025-04-30 14:03
2025-04-30 09:55
2025-04-30 09:54
2025-04-30 09:52
2025-04-30 09:51
2025-04-30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