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柳工的故事·国际篇

2018-10-24 16:44 性质:转载 作者:柳工 来源:柳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印度工厂持续亏损了四、五年的时间,对此柳工管理层上下压力巨大。不同于一般的战略决策,在整体国际化布局中,印度市场分量十足,所以关键时刻,曾光安对自己的员工讲,对于看好的未来必须要有战略定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有忍耐力,咬着牙也要顶下来。


目前,印度经济转暖回升,柳工印度工厂也已完成扭亏为盈。今年,印度工厂挖掘机产量有望达到30000台,装载机也将会有3000台的需求量。形势正在逐步好转起来。2016年,在柳工的“十三五”规划中,再造一个新柳工的目标正式确立。而印度作为海外市场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17年柳工印度工厂


吴松在谈到印度工厂发展历程时说道,“印度市场的开拓,没有一个环节可以直接跳过。这些都是企业宝贵的财富经验,是金钱买不来的。”印度是属于真正创造者的。


第十四节 波兰收购


在波兰东南部斯塔洛瓦沃拉地区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有着一家历史悠久的重型工程机械企业,HSW是这家企业的名字,意为“钢铁般意志”。这家企业早在二战期间就大名鼎鼎,是重要的军工、钢铁生产基地。


HSW第一次走进柳工的视线是在2006年。当时,曾光安正在欧洲市场调研,来到波兰后,眼前的一切忽然让他想起大学时期读过的《农夫》。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蒙特描写的波兰农村,云卷云舒、四季如画,美丽的乡土气息令人着迷。波兰在曾光安的心中,一直留存着特别美好的印记。


在了解过程中,当地的客户告诉曾光安,HSW是一家非常出色的企业,不仅是全球的推土机及重型工程机械制造商,同时也是齿轮传动技术的领先者。也许是比较匆忙,曾光安只能远远地绕着HSW转了一圈,并未能深入了解这家企业,有些遗憾。曾光安可能并不知道,不仅仅是他没能更近企业一步,早年HSW最风光的时候,即使是中国的政府人士想去参观企业,也都会被拒之门外。事情的发展总是充满戏剧性,谁又能想到,六年之后,柳工竟会成为HSW工程机械事业部的接盘人。


2010年,波兰经销商向柳工传递了一条极为重要的信息,由于包袱沉重,2008年全球刮起的金融风暴,令这个往日的钢铁巨人步履蹒跚,无奈之下波兰政府不得不出售曾经引以为傲的HSW工程机械事业部。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转到了柳工总部。但是否收购HSW,却在柳工内部产生了巨大分歧。一方认为这是机会,风暴之中泥沙俱下,此时出手就是抄底的最佳良机,HSW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以及关键部件,对补足柳工短板极为有利。此外,波兰身处欧洲腹地,地理位置也具有优势。在欧洲,培养训练一批技术熟练的工人需要较长时间。柳工当时正打算在欧洲建厂,这不正是送上门的机会么。但也有反对者认为,国内兼并重组况且困难重重,跨国收购更是难上加难。就在HSW的旁边,一家美国人收购的波兰公司,整合足足花了十年时间。一时间,项目上还是不上,柳工决策者陷入了沉思。


经过反复的审慎考察之后,柳工调研团队发现,HSW身上的金色光芒正在隐隐发光。无论是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质”,还是成套系列产品技术,再到关键部件的产品优势,都值得中国的企业学习和借鉴。HSW的收购将会是柳工在发展中极为难得的补充,对于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部署来说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就冲这几点,值了!


不过,收购的过程还是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波兰工会举世闻名,这也导致谈判过程异常艰难。为了既能坚守底线又能够弥合双方的诉求差距,并理顺错综复杂的公司治理组织结构,柳工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磋商磨合。直到2012年1月中波谈判双方才终于落笔盖章,正式签署《有条件收购协议》。根据协议,柳工收购HSW下属民用工程机械业务单元及其全资子公司Dressta全部股权及资产,并拥有Dressta全部知识产权和商标。


算下来,柳工大概只花了3.5亿元人民币。而在曾光安看来,“在中国投资10亿元,花十年时间也不一定达到这样的水平”。可以肯定地说,柳工做了一笔好生意。当然,整合带来的阵痛,那是后话了。


签字仪式上,曾光安用了这样几句话来描绘中波友谊和企业发展,“1612年,波兰著名汉学家和传教士卜弥格出生在HSW所在的勒乌夫地区,游学于我们仪式所在地桑多梅日,后来他又游历远东,不仅将欧洲文化带到中国,也成为了在欧洲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他是史料记载以来,第一个达到中国的波兰人,为中波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一片广阔天地”,“波兰作家莱蒙特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农夫》,对于生命的礼赞,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也曾经提到‘中国境遇,颇类波兰,读其诗歌,即易于心心相映。’”“我们誓将波兰柳工建设成为柳工第二本土基地、欧洲顶尖企业、世界一流的工程机械研发制造中心,以及中波企业共赢合作的典范”。


第十五节 拉美出击


就在印度建厂,欧洲收购HSW之际,柳工拉美地区的产业布局也在紧张进行之中。不过,与其他地区的投资不同的是,拉美地区拓展计划更加谨慎而有针对性。鉴于该地区繁琐的税制、用工成本高、基础设施差等特征,柳工为了减少风险,采用了轻资产的投资模式。在巴西,工程机械CKD是租赁厂房,一次性导入的产品包括装载机、挖掘机、挖掘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等等。而在阿根廷叉车CKD项目则是与代理商合资模式。


阿根廷和巴西工厂,先后于2014年和2015年建成投产,为柳工的海外拓展再添新的战略支点。尤其是巴西工厂,由于产品线及配套服务较为完善,可以满足拉美地区近20多个国家的市场需求。


这种轻资产的模式,并非柳工独创,国际上的知名企业早有应用,柳工也是因地制宜,通过不断成熟的市场策略,进行不同地域的开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行业教训历历在目,当时国内同行曾经在巴西建设了几十万平米厂区,但在危机面前,那种倾覆式的打击令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国际上的企业也是如此,由于未能及时有效调整,韩国斗山在巴西的工厂8月份开业,到了12月份,因为损失惨重,直接倒闭了。


柳工一方面在自己摸索经验,另一方面也在吸取同行的成功之处。作为曾经的老师,卡特彼勒在危机中实施的“谷底计划”,也在深深地影响着柳工的战略思路。观青萍之末,化风险于无形,企业的差异化胜出往往就在于是否具有行业周期辨识度和抵抗力。


柳工在国际化的征程中,市场战略逐渐走向立体化,在结束了粗犷的贸易阶段之后,从国际化营销布点,绿地投资建厂,跨国并购,再到轻资产出击,一个更加成熟的跨国企业正在渐渐成型。


2013年,曾光安为了完成十年前与萨尤老人的约定,再次赶赴摩洛哥。2013年,柳工设备已在摩洛哥占据市场首位。尽管此时的老人已经90高龄,但看着这些再次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仍然激动地说道:“看吧,当初我说的都应验了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是好样的!”


曾光安常以一句古话作为自勉,“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如今,这句话也被写在柳工厂区职工们侧目就能看见的地方。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