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科对于帕金森的治疗
坐轮椅走路很不方便,通过穿刺放入相应的药物,使病人能有所恢复,并且能够自由行走。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跟相关学科都有合作,包括:物理学、计算机学等。
光子放疗这样的高端设备,其中机器人加上一个臂,这个臂的末端是核的放射加速器。床是另外一个机械臂,再通过规划,这样的话对放疗精准有很大的提高。这个项目目前也是在思考中。
服务机器人
我有位学生做短途代步方面机器人,在工程应用和商业上创业,他有提出一些自己的创新的想法,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们做的机器人叫“纳恩博”,开始做to B的市场,在旅游景点上来使用,一个人花20块钱,那么能够站上10分钟或者是1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使用空间还很有限。
于是想要做To C的市场,为了解决安全性,就把杆子给砍了,就是我们现在街上所看到的平衡车。
然后在这上面又可以有升降,上面可以有不同摄像头,可以有不同的形状。为了提高安全性,从人的姿态出发,人的姿态、角度和陀螺有关系,所以在陀螺上做了双备份,从控制到电池,到还有结构,成本非常高。
非常高兴的是他们一直是沿着高端路线走。在当时,其他友商的一些产品,都是采用杀价、铺量的路线,而他们一直和一些明星合作,和一些高端的客户走海外的市场。
但在专利上还很有壁垒,最后在小米、红杉的支持下,全资收购了当时最大的专利公司赛博威。
助力南极科考机器人
2012年,我在南极呆了几个月,做相关研究。研究大气变化和地质演变,研究南极的煤矿、石油、金矿是否存在。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有没有可能用无人值守的机器人来探索,借用风能和太阳能给电池充电。
如果移动机器人在南极适用,那么在当今物流中也是可以广泛应用的,比如说汽车,在汽车制造厂可以借用机器人充当物流搬运汽车,而在停车场可以利用机器人停车来方便人们停车以及提高停车空间的利用率。
关于停车方面,我们在做这个方面的研究时发现,停车机器人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机器人的调度,累积误差,使用者停车取车相关数据的使用等等。
从机器人狭义的理解来看,机器人实际是一个能移动和操作的机械平台,而操作移动平台的思考,识别和智能,是由人工智能的大脑完成的。
机器的智能
我罗列了在2017年所有和机器人相关的东西,我的第一感觉是,人工智能中语音识别和思考,大大提高了人工智能在市场上的应用,同时又把这些技术放在机器人的大脑上,而推动了机器人的发展。
第二个感觉是软体材料和软体机器人结构,是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机器人没有走进家庭,除了我们所说的认知、交互和智能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样的载体,要么不安全,要么成本很贵。这五年很多科学家就想从载体这方面进行突破。
人工智能在1956年就提出了,为什么会在如今这个时刻得到政府,工业界,学术界高度的重视?
前几天参加了昆山杜克大学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个论坛,其中普华永道的分析师通过一系列数据,认为AI将对很多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未来5到10年是否会有拐点的出现?所谓拐点,就是它会带动所有行业,重新洗牌,改变产品的功能、制造模式,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所以有人说,在未来5~10年,厂厂都有工业机器人,并且有望进入无人化工厂模式,机器人代替人去做单调的重复的工作,还有无人驾驶,服务机器人,养老机器人,5G,无处不在的人机交互,区块链等等技术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法律和伦理也是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比如最典型的是AI的数据和排序的真实性,还有AI对我们身体的健康评估,对人类的就业问题等。
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从图灵第一次定义了什么是智能开始,到军用的民用的机器人发展,人们对其赋予人的各种智慧的想象。
1956年的时候创建了很多实验室,希望能在20年内研制出能模仿人类一切活动的机器,但限于当时的背景环境,失败了。后来发展到5代计算机、推理机、AlphaGo等等出现。这个历程是个人理解,只作为分享。
颠覆性的技术,都是靠与其基础的交叉学科来突破,但是好奇、想象,和现实的需求很难得到统一,而真正落地的是一些有痛点,而社会又能负的起的应用,所以历史就是这么反复交汇形成的。
在机器人上也是一样发展的,从科学幻想到阿西莫夫三个规则,再到机器人专业手一直做不下去,后来在摩托车和汽车焊接线上得到利用,诞生了工业机器人,诞生的时代正好是70年代,而在这之前就有很多机器人研究的铺垫,人们一直研究机器人是因为有些特殊情况下人无法解决,比如说空间,军用,狭小的水下,管道等等,需要寻找替代人的东西。
机器人发展的历程,让人思考:同样是60年,同时代的个人计算机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而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没有走出来,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能不能走出来,走进千家万户形成一个大的产业,迅速从2G到2B,再到2C,颠覆很多行业?
社会痛点、基础学科、科学家的幻想等一系列因素推动技术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下,我把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合一起,定义为智能的机器,这样便于理解社会的需求和痛点。
但是真正被社会接纳的产品,不仅依赖于需求,也依赖社会的发展形态和人的经济所能支付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里,由于丰富的制造,安全,医疗,和竞争需求,它们就变成动力来推动产品的实现。
在发达地区,从需求的角度理解,个性化的需求和制造就很重要,而在解决表露问题时,就派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而这样的派生下,就出现了无人车,精准医疗,个性化的文化服务。需求有时候不能直接推动技术产品,它必须和社会形态、支付能力相关。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大家有没有感觉,由于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由于我们国家的物质生活的丰富,已经淡化了个人需求,要由数据推送来进行服务消费。
这就形成了一个新模式:通过获取个人的需求来调整整个制造。这就是数据入口重要性的原因。
最后总结一下:智能时代的到来,它会改变我们很多方面,这个改变的时代有三个特征:颠覆性,涉及几乎所有行业的洗牌,以及很快从2G2B2C的转变。
Q&A
您在机器人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现阶段来,我们对智能机器人看到的多,用到的少,那么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智能机器人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在这中间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技术和其它地方的突破?
我们生活在一个水煮青蛙的时代,大家不去仔细感觉,其实周边有很多单频的机器人,它已经在广泛的应用,比如说航拍,物流配送,展览大厅,医疗等等。而关于何时到家庭中,无处不在,这个问题上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对统一的形态的机器。
这里有两种思路,有科学家认为可以不特定假想成一个人,只要有交互能完成特定工作就满足了;还有一种思路,能不能有一个标准的模块,比如仿人,但是从现在来看,目前的成本,安全,(非结构环节)都是对这个事是有质疑的。
目前在硬件方面中国目前还比较欠缺,在硬件方面,中国和欧美现在有多大的差距,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
从宏观来说,硬件方面追赶可能有5-10年。
基础的传感器,基础的部件,由于贸易的关系,从设计到制造、检测、组装等等环节都会受影响,这也是对国家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考,看似消极,实则是能促进发展的。
个人认为中国在终端和中等水平的制造上,中国人因为勤奋,勤于优化,赶上国际水平可能还会更快一些,例如手机、吸尘器等等,别人提前10年有的,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
所以综合来看,硬件方面的追赶可能还有5-10年。
2025-07-27 13:10
2025-07-27 08:35
2025-07-26 15:22
2025-07-26 15:16
2025-07-26 09:23
2025-07-26 09:04
2025-07-25 11:13
2025-07-25 10:29
2025-07-23 09:34
2025-07-22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