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国内其他城市,深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制造明星企业,高端制造崭露头角,智能制造领域领跑全国。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在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深圳基于高端制造业优势连续第二年位列第一。目前,深圳工业高端化发展势头良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均高居广东全省首位。其中,仓储机器人制造业备受关注。
深圳仓储机器人企业,
多处于研发阶段
据ID C预计,到2019年,物流、医疗、公共事业和资源领域35%的领先机构将尝试利用机器人实现
自动化运营。从国内市场来看,众多新行业对A G V机器人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而电子、汽车、家电等自动化行业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A G V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电商、物流与A GV机器人之间的互动日渐频繁。2012年,
美国亚马逊
公司7.75亿美元收购K ivasystem s公司的机器人项目布局仓储机器人。受此启发,国内众多厂商和终端客户寻觅到了“通过机器人提高人工效率”的商机。相比于自动驾驶汽车,在仓库内替代人工拣选的仓储机器人是更易落地的产品。
或因出于保密和在中国市场份额受限的缘故,亚马逊公司与Kiva合作的仓储机器人在国内鲜有露面,且没有代理。这就对想要涉足仓储机器人领域的国内企业提出了难题:有了潜在的市场,却缺少现实的技术去学习。
据深圳市欧铠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铠机器人”)总经理何建忠介绍,虽然目前深圳市有一些专注于仓储机器人的公司,但是大都仍处于研发阶段,第三方物流、药品、银行等行业是仓储机器人被运用到的领域。2016年,欧铠机器人的第一款产品下线。与
快仓高估值高融资的成长路径不同,欧铠方面走的是“拿自有资金试水仓储机器人”的路径。
关于仓储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企业负责人多不愿透露。他们表示,包括仓储机器人在内的
AGV机器人的毛利率基本稳定在40%-50%之间,若再加上后期成本较高的人工安装与调试费用,AGV机器人产业的盈利现状较为平稳。“今年我们有主动挑选毛利较高的大企业订单,像机器人台数较少或者付款不好的订单我们就不做了。”何建忠告诉南都记者。
仓储机器人,
在深圳或只是一个分支
虽然单个仓储机器人形同目前市面上的扫地机器人,但其实二者的区别犹如汽车与儿童车。换句话说,扫地机器人工作随意,没扫到的地方,人再扫一扫也无所谓;而仓储机器人讲求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关系到产业的发展。
仓储机器人的评断指标包括载重量、速度、控制精度等,硬件配备上要保证在狭窄空间里的搬运物料。然而,单个仓储机器人肯定在仓库中成不了气候。团队式的仓储机器人,才是想要发展智能仓储业务的企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团队协作中的资源管理软件、调度软件的开发使用成为关键。
在菜鸟网络和软银中国的注资下,快仓CEO杨威在公开场合表示,资金将用于在软硬件方面增强研发能力,建设生产中心和拓展商业模式。其中,以人工智能算法的软件系统为核心,来完成完整的订单智能履行系统,成为关注的焦点。据悉,快仓提出的智能仓储解决方案所涉及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机协作、节拍控制,资源控制等软件技术,和多主体系统技术(多机器人调度)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黑科技”。
记者在菜鸟网络智慧仓内看到,超过百台这样的机器人,既相互协作执行同一个订单拣货任务,也能独自执行不同的拣货任务,已经有了上述“黑科技”所展示出来的雏形。快仓在业界反复强调的“机器人智能系统”成为这些“黑科技”乃至智能仓储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南都记者走访的深圳本地AGV机器人研制企业中,研发“机器人智能系统”显然还有些早。据一家企业的高管介绍,研制仓储机器人本身还是重点,大的系统开发还是等有了更多的订单、资金配合着客户的需求再来做。当然,与专注在把钱“烧”在仓储机器人上的快仓不同,深圳本地的AGV机器人研制企业还在诸如磁条
叉车AGV、牵引式AGV产品上有所建树。为了平衡发展,照顾仍是盈利重点的老客户,仓储机器人只是企业产品中的一种,因此并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运营。
观察
技术资金存难题,
仓储机器人行业仍困难重重
从产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仓储机器人将物流自动化提升到智能的新高度。然而,一间智慧仓储并不能掩盖目前中国物流行业在仓储方面的捉襟见肘。
快仓CEO杨威曾发文称,中国的仓储资源较为分散,29311个仓储企业中有89%是小微型企业,前40名通用型仓储企业面积共3610万平方米,只占整体市场的3.78%。
京东最新的数据是520万平方米,已经是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之一,但占市场份额只有0.5%。且有关部门规定仓库每6000平方米就要进行分区,因此中国没有像亚马逊那样在大仓内使用上千台机器人的场景。
仓储机器人虽然是未来发展的刚需产品,但是大规模地使用仓储机器人,加上改造仓储环境,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在没有风投的情况下贸然切入,并不理智。目前仓储与物流的配合方案,在成本和效率上未突破客户需要替换的临界点。仓储机器人也许只有国内几大电商能“烧钱”玩得起。
此外,大规模部署仓储机器人,是否会出现高密度工作下的通讯故障与调度难度提升仍不得而知。同时,目前高性能的仓储机器人在产品硬件上往往还要依赖进口。
“国内在生产仓储机器人方面所需的防撞激光头和减速机质量都太差了。目前核心原材料的采购30%需要进口。”何建忠直言,如果目前仓储机器人行业能借助着电商巨头的大手笔投资,真正发展技术与硬实力,将可促进行业发展;如果电商巨头们的热钱投向天天讲概念、打价格战的仓储机器人企业,那对行业中其他企业肯定也是损伤。
除了上述难题,机器人企业还有一大难言之隐:在这一行业,企业客户基本上都不按照合同付款,从而造成工业机器人企业普遍面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经营性现金流短缺的问题。深圳市另一家涉足机器人领域的公司佳顺智能,董事长李特近期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示,这一问题的病源在很多机器人企业在2013年至2016年间为了成长,争夺客户、订单、挖人才,跑马圈地,有单就做,不在乎预付款,特别是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一些拿到融资的激进公司,在其他人想着赚钱的时候,不计成本地“烧钱”,让很多规模较大的企业“非常难受”,也惯出目前强势的客户群。
“能有风投进来当然是好事,但就算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投入,今年也在发展,接的订单按营业额计算都在7000万元左右。”走稳扎稳打路线的何建忠表示,在客户预付了定金以后,欧铠机器人公司就可以安排生产,产品下线出厂交付客户以后再收余下款项。换句话说,欧铠是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经营,利润也是在一单单生意中慢慢累计,没有垫资现象。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胡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