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每个零件上都有条码,每个条码对于正确的程序,所以不论来料按何种顺序排列,加工过程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也就是说生产管理调度软件和生产设备之间是相互独立运行的,就算生产调度出了问题,也不会造成生产程序调用错误。而即便产品信息和加工数据在对应上出现问题,机器人的入库检测信息也会与程序信息进行比对,不会出现加工废品(即可能用较大尺寸的毛坯加工出小尺寸产品,而不会出现小尺寸毛坯调用大尺寸产品加工程序的问题)。
所以说,当我们评价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方案先进性的时候,不应只看技术实现的手段,不要去较真条形码,二维码,RFID哪个技术更先进,而更应该关注这些生产数据所支持的智能生产的运作机制。
3. 工序集中
整套生产系统集中了每一个产品从入库到出库的全部工序,与以往生产单元的概念有所突破,除了机械加工和上下料以外,该系统集成了自动检测,工装夹具调整(柔性工装),生产订单管理等功能。机加工序之后基本上直接进喷漆车间后就可以出厂了。
在生产战略规划上,该企业并没有搞垂直整合,而是把附加值最高的定制化加工留给了自己,利润薄,污染环境的上下游工序统统外购或外协。
4. 优化设计
从产品开发逻辑上讲,产品设计决定了生产工艺,而生产工艺决定生产设备。当我们谈论工业4.0或智能制造的时候,通常只关注到设备或软件,而往往忽视了方法(工艺),更不会去在意设计(概念)。
产品设计从一开始不但决定了产品本身的价值,也决定了大部分的生产成本。以该瑞士制造商为例,由于产品为定制化设计,所以在安装时需要服务人员在客户现场进行安装,而由于瑞士的人工成本极高,所以在设计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组装的便捷性,即DFA(Design For Assembly)。说得更通俗些,这种木门的最终安装实际上和组装宜家家具是一样的,但是安装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要更高,安装时也需要更专业的工具。然而如果按照中国木匠打家具的方法,实地测量尺寸再锯断合适长度的木料,再钉钉子等等,那么瑞士的这套木门成本会极高。所以就要求在设计之初就要求便于快速组装,而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小型功能零件尽量采用标准件,只是在门板样式和规格上体现个性化差异。
这种产品设计既要保证便于个性化定制生产,也要合理降低制造成本,便于安装维护。所以说,一套体系化的产品设计理念和产品开发平台才是成功实现工业4.0转型最基本的前提。
II. 产业变革的趋势
1.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观念
在中国人眼里,木门生产绝对是落后的传统制造业,没有利润,没有科技含量,没有发展前途。但是这个工业4.0项目却落地在全世界工业技术水平最高,人工成本最贵的瑞士。可见先进的智能化制造系统是完全可以弥补人力成本的劣势,而传统制造业向发达工业国回流也确实正在发生。中国的制造企业必须有所作为才能避免在这次工业革命中被淘汰。
2. 柔性智能生产系统增大利润空间
制造成本是相对概念,当产品价值足够高时,那么制造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视频里的瑞士公司通过投资智能制造设备,首先在战略上实现了定制化生产,使得产品本身的价值大幅提高,而全自动制造系统免去了人工成本,并且整个设备占地非常小却可以实现以往一个工厂的全部工序,使得土地成本构成的比重大幅下降。
通常我们认为中国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很低,因此制造业优势明显。但是一旦发达的工业国纷纷采用柔性智能无人/少人生产系统来实现工业4.0革命,那么未来制造业的利润-成本构成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土地,人力,能源等资源相关的因素在生产成本中所构成的比利将大为降低,智能设备的技术折旧以及雇用高端技术和咨询人员的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成本。所以,如果不增加在知识和技术上的投入,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企业看工业4.0往往只看到了相关技术的先进,看到了不足,但是缺乏合理的方法论去实现转型升级。中国企业要转型升级,首先要看懂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整理出合适自己的新的运营模式,再根据这个模式有所取舍地规划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战略。只要中国的制造企业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浮躁,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总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转型升级之路。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
2025-04-16 09:03
2025-04-15 09:28
2025-04-13 09:00
2025-04-09 10:28
2025-04-07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