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瓶颈制约贵州机器人产业发展
不过,贵州发展机器人产业的雄心也面临挑战。
作为首家落户贵阳的机器人企业,贵州亿丰升华机器人有限公司有着“说不出来的苦楚”。该公司生产的第三代送餐机器人可自行规划行走路线,并代替服务员做点菜、端菜等服务。工作人员只需设定目的地,机器人便会根据餐厅情况,绕开行人,避开障碍物,走向目的地,直到完成任务。
“但这样的好东西却无法在本地生产。”亿丰升华公司董事长杨建军说,公司的机器人产品主要销往沿海地区。由于二次物流成本太高,公司只能选择在深圳、东莞找代工厂组装。
杨建军遇到的难处,贵州诺义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强也深有同感,“贵州模具基础还很薄弱。我们做一个机器人,模具都需要从外省购买,造成开模成本很高,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
据业内人士测算,在贵州组装一台整机机器人,其成本要比沿海地区高出30%左右。仅模具一个环节,由于是基于手工开模,缺乏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就要增加3000元到7000元的制造成本。
因此,在杨建军看来,贵州想要将大数据产业与智能制造结合发展,实现机器人产业集聚的雄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关键是要如何在提高产业化能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实现突破。
贵州多方调研如何抢夺市场话语权
上个月,由省政协、省经信委、省科技厅、贵州大学等部门、高校及社会团体组成的专家小组,对贵州发展大数据与智能制造情况,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据称,专家小组遍访了与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等。下一步,贵州有可能根据调研的情况,出台支持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调研中,杨建军提出,他们将在贵阳高新区建1万个数据中心服务器,将机器人制造与云服务相结合,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存等核心技术,实现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
“2013年以来,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做技术研发上,公司在贵阳、哈尔滨、北京等地拥有30余人的博士研发团队。通过努力,公司目前已拥有机器人前沿技术专利10余项。”杨建军说,通过销售技术,我们开始走出困局。机器人生产成本也由之前的数十万元降低至不到十万元。一家上海的餐饮企业主动找到亿丰公司,签订了2000台的机器人购买合同。
“这些机器人未来都会成为我们竞争的‘前沿侦察兵’。”杨建军说,每台机器人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数据,都会进入我们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转而向各行业提供生产性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数据反映出来的共性痛点。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机器人产能将成倍上升,相应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只要我们牢牢抓住了研发和市场两端,就能抢夺未来机器人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2025-06-27 09:29
2025-06-27 09:27
2025-06-27 09:26
2025-06-27 09:25
2025-06-27 09:16
2025-06-27 09:15
2025-06-26 14:52
2025-06-26 14:50
2025-06-26 14:48
2025-06-26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