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动力谷:撬动全球制造“中国芯”

2016-04-22 06:51 性质:转载 作者:王晓红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民族工业之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将成为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风向标。目前,国务院正在加紧实施《中国制...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民族工业之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将成为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风向标。目前,国务院正在加紧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中国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湖南正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力图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这两张响亮的名片推向全球。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向前来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审议的习近平总书记建议将湖南列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省和试点地区,引起总书记关注,当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经信委主任谢超英向总书记汇报了湖南制造业发展情况,谈及长沙正在投入试运行的磁悬浮列车时,总书记高兴地询问“磁悬浮列车建在什么地方”?其实,这条全球里程最长,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磁悬浮列车就是中国动力谷中车株机研究所建造出来的。

  被誉为“电力机车摇篮”的湖南省株洲市有着“中国轨道交通之都”之称。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株洲市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深入贯彻实施转型升级,依托传统积淀,提速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动力领域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打造实力超群的“中国动力谷”。中共株洲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立了“国际一流的交通装备制造基地”的工业定位,湖南省也把株洲打造成“中国动力谷”列入了全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助推制造业强省战略。“十三五”期间,株洲市委、市政府将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构筑以“中国轨道交通城”、“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三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支撑起中国动力谷的全球版图,将中国动力谷打造成为全球“智造核芯”、《中国制造2025》试点区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样板基地。

  作为一座曾经的老工业城市,既要绿色转型,又要加快发展,株洲无疑难度更大。即便如此,株洲促进经济总量、人均量和运行质量“三量齐升”的决心一直坚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全面实现现代化“三个率先”的意志从未动摇。

  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用超强的力度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建设“四大攻坚战”,吹响了株洲新一轮进军的号角。

  中国动力谷奏响了株洲市工业振兴的最强音,成为产业振兴的强大推动力。它唤起的是11262平方公里土地的活力,它凝聚的是405万株洲人民的力量和信心,它展现的是一座工业老城的青春与活力,它迸发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激情和梦想。

  2014年8月,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在视察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建设现场时指出,中国动力谷项目要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做大做强,争取在全国闯出名头;要以开放包容的理念,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加强服务配套和软环境建设;同时加强项目集约使用土地,提高投资密度,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014年4月,湖南省省长杜家毫视察中国动力谷时指出,株洲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硬质合金等产业优势明显,电子信息产业来势很好,发展生态旅游初见成效。下一步,要认真分析研究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做好转型升级文章。做强优势产业,打造中国动力谷;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改造提升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整体提升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球聚焦中国动力谷磁悬浮列车

  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助力产业升级的顶层规划相继出炉,“湖南制造”迎头向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阳春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经信委主任谢超英围绕“关于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思考和建议”这个主题,向总书记汇报了“湖南制造”的喜讯、思考和建议,表达了湖南的努力、信心与决心。

  谢超英汇报的第一个喜讯是,湖南目前已经拥有了两张闪亮的名片,即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工程机械。中车株洲研究所开发出从低压到高压全系列大功率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技术和产品,并建成了全球最先进的8英寸IGBT生产线。同时,长沙中低速磁浮列车已开通试运行。

  第二个喜讯是,湖南结合贯彻《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建设“制造强省”的五年行动计划,湖南在高性能、全国产、自主可控计算机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可能打造出“中国制造”新的亮丽名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湖南提出“一二三四”的推进路线,一是紧紧围绕“制造强省”这个中心;二是瞄准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两个目标;三是实施政府精准扶持、企业精细管理、员工精益制造三项措施;四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习总书记全程认真倾听代表们的发言,还不时做了笔记。谢超英回忆,“当我说到磁悬浮列车的时候,总书记马上问起这个磁浮列车建在什么地方,说明总书记对于一些细节问题都认真倾听和思考,我们感到很高兴、很温暖、很受鼓舞”。

  总书记曾提出“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此谢超英汇报了湖南的思考和打算。他表示,湖南在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中,更加突出创新发展,更加注重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更加重视“互联网+”,更加重视降成本问题。

  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层面的政策机遇,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全国首个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试点花落株洲,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层面,2014年至2016年,国家连续三年提供3亿元滚动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国家工信部公示首批智能制造专项项目,湖南4个入选项目全部来自株洲。湖南省高度重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湖南省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个产业,成立了湖南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基金。湖南省政府颁布的《关于支持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湖南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要求通用航空产业项目集中布局在株洲建设。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指出,株洲是国内产业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品牌声誉最响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徐守盛建议,支持株洲建设国内重要的轨道交通基地,包括对中车株机获得长株潭160千米/时分散型动力动车组的许可(市场准入)和集中型动力动车组整列车制造资质给予大力支持,在株洲建设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

  徐守盛指出,“十三五”期间,湖南将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新跨越,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建议国家将湖南明确为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试点省,并将长沙市、株洲市明确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

  《湖南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中,株洲三大动力产业已被列入重点发展产业。株洲市政府制订了《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14-2017)》等五个产业行动计划;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型能源汽车等项目已入选“株洲制造2025”首批重点建设项目。

  中国动力谷:三大产业集群撬动全球制造“核芯”

  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构成中国动力谷的全球制造“核芯”。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天上飞的、公路和铁路上跑的,这些与动力相关的产业,都装备有株洲人赖以自豪的“株洲动力”。一个城市拥有这么强的科技能力和强劲“动力”,全国少有。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布点兴建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台中小航空发动机等180多项中国工业“第一”诞生于此。株洲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研究所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的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株洲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

  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二五”时期,株洲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动力谷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最大程度释放创新能量,实现由“要素红利”向“创新红利”转变,由“株洲制造”向“株洲创造”转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翻番。

  围绕核心技术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制的牵引、网络控制等八大子系统在中国标准动车组上装载,实现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全面自主化、标准化;搭载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制关键核心部件的我国首列永磁高速动车组,跑出385公里/时的最高时速,推动我国进入永磁系统牵引的“高铁动力”3.0时代;由中车株洲所提供牵引、供电和信号三大核心子系统的国内首条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线“试跑”,使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国家之一。

  毛腾飞说,近三年株洲承担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科技支撑等项目189项,累计申请专利突破2万件,稳居湖南省第二位。

  在创新中培育新动能,让创新时刻充满动力与活力。株洲建设了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硬质合金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46”工程(两年内重点建设10个创新创业园区,建成46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600家企业入园)。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小企业促进园等创新型园区。为引进和培育企业研发机构的核心载体——总投资223亿元的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建成开园,6位两院院士设立院士工作点,中科院智能视频识别分析技术等一批项目落户,将成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动力产业正面临难得的市场契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进入快车道,这对于株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从国际市场看,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逆势上扬,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的订单有望接踵而来。从国内市场看,轨道交通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湖南省列为重点发展的标志性产业。新常态下铁路建设再次提速,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来说是巨大利好。

  株洲目前正在集聚全球要素做大做强中国动力谷优势产业,在推进轨道交通科技城建设上,株洲规划布局了主机产业园、零部件产业园、新产业园、IGBT应用及电子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5个产业园,建设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3个企业国际研究院,集聚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62家,获批全国唯一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市”。

  株洲电力机车、城轨等产品出口世界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20%,中车株洲所连续五年占据国内城轨牵引系统市场领头羊地位。不到五年时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总产值从不到100亿元到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株洲首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撑起株洲经济半壁江山。

  除此之外,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旗舰”企业,迅速抢占电力机车、高铁、地铁等核心技术的全球制高点。从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株洲抢占了全国40%市场份额。

  数十年的发展,株洲积淀了雄厚的动力科技研发力量。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4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88名,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1万,本土企业培养两院院士3名,引进两院院士3名。

  株洲还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研发机构4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家、博士后工作站9个。每年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超过200项,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

  今天的株洲,依托“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三大标志性名片,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的传统优势,进行科技聚合、产业聚集,打造中国动力谷,让这座老工业城市因此青春迸发,动能充沛。

  “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建设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创造基地

  乘上红白相配、颜色素雅的列车,千年古城进入“地铁时代”。这些快捷舒适的环保列车正是出自株洲,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倾心之作。

  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外市场的拓展,为中车株机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通过从“做强做大”向“做强做优”的调整,中车株机在占有国内50%以上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已经形成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现代有轨电车、制动系统、轨道工程车、煤矿机械、超级电容等庞大的产品体系。

  电力机车风驰电掣,“株洲制造”走出国门。目前,中车株机制造的电力机车,已驶入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的近10个国家和地区。中车株机还在马来西亚、土耳其南非建立了三个基地,实现产品、服务、技术输出的同步跟进。

  作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双子星座”之一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也借势发力。除占有牵引传动、网络控制、制动系统研发和生产77%的国内市场份额外,同时将业务拓展到电动汽车、风电、新材料、半导体器件等领域。

  就在去年11月份,中车株机自主研制的“3伏/12000法拉石墨烯/活性炭复合电极超级电容器”和“2.8伏/30000法拉石墨烯纳米混合型超级电容器”问世,代表了目前世界超级电容单体技术的最高水平,技术研发持续走在世界前列。

  据了解,3伏/12000法拉超级电容器适用于有轨电车主驱动,单次充电行驶里程可达6公里,比有轨电车节能30%以上;3伏/12000法拉超级电容器和2.8伏/30000法拉超级电容器适用于无轨电车主驱动,单次充电行驶里程可达8—10公里;车辆只需在首尾站点充电。

上一页1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