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五届中国(天津)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一家参展企业的工业机器人在随着节拍“起舞”。近年来,我国机器人需求呈现井喷之势,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李 想摄(新华社发)
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领域,中国机器人一定要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此背景下,《规划》的出台,将有助于整个产业明确前行目标,突破核心技术,消除行业虚火,增强发展后劲——
4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文称,旨在促进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中国制造亟待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大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发展迎来了全新机遇。但与此同时,这一产业也面临着发展质量不高、企业扎堆中低端、缺少核心技术等难题。
业内专家表示,《规划》不仅明确了今后5年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将对机器人产业进一步迈向“高精尖”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市场很大难题不少
“‘十二五’是机器人产业的起步期,‘十三五’则是快速发展期。”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凌燕表示,《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重点,体现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给行业企业带来了重大利好。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机器人需求呈现井喷之势,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
“当前,中国制造到了由大到强的拐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表示,仅从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看,2014年,韩国、德国每万名工人分别为478台、292台,而我国这一数据仅为36台,差距很大,潜力同样也很大。
不仅如此,机器人产业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从数量上看,机器人生产企业在短期内大量增加,良莠不齐;从发展质量上看,多数企业的机器人业务处于亏损状态。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缺少核心零部件技术,亟待在技术上、产品上实现重大突破。
针对这些问题,《规划》提出,要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强化基础、质量为先”的原则,实现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重点突破迈向高端
《规划》提出机器人产业发展5年总体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基本满足市场需求。此外,《规划》还从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等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2025-04-27 18:25
2025-04-27 18:18
2025-04-24 13:29
2025-04-21 08:38
2025-04-20 07:42
2025-04-19 09:16
2025-04-18 09:06
2025-04-18 09:06
2025-04-16 13:34
2025-04-16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