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问题都确确实实存在,是经济在短期内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对于这些问题,中国都在积极寻找应对之策、解决之道,尽管一时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但始终力求协调发展。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国将致力于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发展科学技术,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困难。
有人仅仅以年度GDP增长率为标准来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这种判断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如果今年中国的GDP以约11万亿美元为基数增长6.5%,那么增量约为7000亿美元,大致相当于十年前增量的两倍(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2.7%)。更可况,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只是略多于十年前,因此人均GDP增量仍远高于以前的高速增长时期。不过,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益的确不是很高,所以才导致工业产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出现过剩。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
我们应当着眼于更长的周期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毕竟,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高峰与低谷循环交替,繁荣与萧条周而复始。因此,如果宽泛地把经济放缓定义为“崩溃”,那么“崩溃论”者在经济周期的某些节点或许是“正确的”(就像对一个停止走动的钟表来说,它的指针位置每天一定有两次是“正确的”)。在受到国内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困扰及全球经济下行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速放缓的周期。但这绝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崩溃”。我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崩溃。
在《“十三五”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国将把“创新”置于最为突出的“核心位置”。因为创新能催生新企业、新产品,甚至孕育新的商业模式。不过,与低成本制造业企业相比,创新型企业的成功之路要艰难得多。商业领域无易事,但如果你拥有大量技能优秀的人才资源,且他们还愿意拿着较低的薪水努力工作,那么你的成功几率就会比较高。事实上,低成本制造业是中国实现历史性经济腾飞的驱动力。
然而,创新的运作方式与低成本制造业完全不同,不能通过公式或法令来实现。你可以精心设计出一套创新的做法,并完美地付诸实施,但却无法保证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决定市场成败的因素往往不会显而易见,一些超出人们控制范围的微妙因素也许就能决定创新的命运。创新的成功率天生就比较低,这就意味着应该允许创新型经济经历失败,应该把失败看作通往成功的必要代价。
由于中国把科学技术作为未来发展的制胜法宝,所以创新的地位尤为重要。中国的两大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两个目标都需要借助技术进步和创新精神,这二者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都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
要让中国的科学完成这些重大使命,应当进行哪些调整呢?如何增强创造力?如何鼓励批判性思维?如何把看重资历和关系的等级体系转变成奖励能力和结果的择优机制?如何高效地分配研究经费?政府的最佳角色是什么?
要发挥全部潜能,中国科学领域必须进行改革。一些科学家认为,科研成果评估机制和经费发放机制等现行体制束缚了他们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前者将挑战传统智慧、公认规则和权威观点,后者将带来新的创意、技术、产品和服务。
我认为,引入竞争机制是促进中国转型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政策措施。每个行业都有其最佳的行业结构,也就是主要参与者的理想数量——通常是少数几个主要竞争者共存的格局(不是很多个,那样过于支离破碎;也不是只有一个,那样会形成垄断)。
此外,中国为外国企业进一步放开市场也很重要,这不光是为了履行中国的国际承诺,也是为了通过更多竞争加快中国市场的发展,同时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然而,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制定“规划”的做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规划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
对此,中国的回应是:中国的国情独特——人口众多,发展迅速,且不平衡,又有着历史传统的惯性。由此可见,中国的转型之路确实具有其特殊性和唯一性,在人类发展史上也尚无先例可循。然而,中国经济的转型,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而言都至关重要。我们期待 “十三五规划”推动中国转型创新发展模式获得成功!我们也期待中国新一轮的强劲发展将助力世界经济的复苏!
2025-04-09 10:2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34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
2025-04-02 14:24
2025-04-01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