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海外看两会:"十三五"规划——中国转型创新发展模式

2016-03-18 14:10 性质:转载 作者:央视网 来源:央视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编者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3月3日-16日在北京召开。2016年既是中国十三五规划...

  编者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3月3日-16日在北京召开。2016年既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国2016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经济改革、"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市场发展等重大议题,都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熊猫观察》栏目特请关注中国"两会"的外国专家学者和海外华人撰写系列文章,对上述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熊猫观察原创】中国将往何处去?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全面治国理政、深化改革发展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或许我们可以从这场空前的变革中找到答案。中国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令人惊叹!中国华丽转身,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很有可能将跃升为第一大经济体。事实证明,中国只用了几十年就走完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道路。诚然,深刻的变革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使中国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与挑战。

  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来得适逢其时。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而整个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中国的改革和转型之举。

  《规划》涉及了哪些重要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方针政策?作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将是多少?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会有哪些障碍和潜在风险?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在推动敏感领域的改革中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羁绊,从而保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如何平衡工业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利弊?政策将向哪些行业倾斜?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期望值的上升以及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如何持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五年规划(原称“五年计划”)到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新政策如何与原来的政策相衔接?

  以上所涉及的还只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必须回答的问题中的一部分。

  不仅中国人民想知道中国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国际社会也很想了解。我觉得,解读《“十三五”规划》有助于评估中国的现状,而跟进《规划》的实施有助于判断中国的未来。 

  《“十三五”规划》将引导中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其总体构想是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同时保持中高速增长。《规划》是中国下一个五年的改革发展路线图,既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方向,也对各个领域的改革转型做了具体部署,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习近平主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首个目标。

  把《“十三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相比较,我们能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多不同之处,尤其是“十三五”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值得关注的是,创新将发挥“引领”作用,而改善生态环境则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重中之重的高度。另外,国家政策将重点扶持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行业,特别是信息技术(IT)、环保技术、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以及高端制造业(如机器人技术应用)。《“十三五”规划》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消除贫困。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6.5%以上,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制造业将向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同时将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在下一个五年中,新型城镇化、价格改革(尤其是能源价格改革),以及政府服务的优化,也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毋庸讳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将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比较突出的一系列困境和难点有:增速放缓、市场波动、社会发展不平衡、产能过剩、污染严重、债务过多、工资上涨、竞争力下降、住房供大于求、一些基础设施闲置,以及国企改革不到位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广大民众都迫不及待地期望改革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效,爱之深,责之切,因此上述问题难免被进一步放大。

  此外,如果有人认为中国的反腐力度即将减退,那就错了。“从严治党”旨在让官员“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

上一页1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