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201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回顾及未来展望

2015-12-28 07:48 性质:转载 作者:OFweek 机器人网 来源:OFweek 机器人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出货量延续增长态势 机器人企业蜂拥而至在“机器换人”浪潮推动下,中国已经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15年前三季度业...
出货量延续增长态势 机器人企业蜂拥而至

  在“机器换人”浪潮推动下,中国已经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15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来看,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仍保持较快增速。而在机器人使用密度方面,中国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潘伟预计,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突破15万台,届时中国机器人保有量将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2005-2018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趋势图(台)

  中国机器人产业在高歌猛进的同时,包括沈阳新松、埃夫特、广州数控、新时达和埃斯顿等在内一批本土机器人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根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国内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1026家。其中广东省聚集的机器人厂商最多,达到285家,其次是浙江省156家,位列第二;其它地区如江苏、山东、上海、北京、安徽、辽宁和重庆分别达到125家、89家、108家、58家、56家、45家和40家。

  但相较于外资厂商,国产机器人品牌无论在企业规模、技术实力、人才团队、行业经验,还是品牌影响力等各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大多数国内企业还停留在仿制和拼装的阶段,真正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家)

外资品牌攻城略地 国产品牌业绩堪忧

  伴随市场的逐步开启,外资品牌已经将触角伸向中国的各个角落。特别是2015年,各大外资厂商动作频频,明显加速了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先有库卡机器人工程中心签约入驻顺德,之后ABB在珠海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开展机器人应用集成业务。而安川电机已于8月联姻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全面进军中国家电制造3C电子制造市场,发那科则计划在中欧中心设立发那科机器人工程应用中心。至此,库卡、ABB、安川电机、发那科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巨头已悉数到位,剑指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市场。

  同时,国产厂商的经营状况却令人堪忧。OFweek行业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本体业务规模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上半年80%以上厂商本体业务出现同比增长,仅有20%的厂商同比下降;但从盈利能力来看,机器人本体业务亏损面高达70%。换言之,70%以上的企业的本体业务处于亏损状态。

  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潘伟认为,尽管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国产机器人厂商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缺失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高企,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并且,为应对新崛起的国产品牌,外资厂商纷纷采取降价的手段进一步削弱国产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潘伟预计2016年,在机器人本体领域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大部分国产本体厂商将在盈亏平衡点上挣扎。

机器人迈入2.0时代 人机协作成为热点

  从智能化程度来讲,机器人具有两大属性,一个是机器属性,另一个是人的属性。第一代机器人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更多的偏向于机器属性,即作为一种专用的机器设备来替代人类的工作,主要是拓展人类的肌肉功能、做一些体力活,比如搬运、码垛、焊接、喷涂、装配等一些需要人力来完成的繁重、单调、乏味的工种。第一代机器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往往只能在结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作,即只能在预先编程的情况下,做一些程序化的、重复性和规定性的工作。从功能实现角度看,大多数的机器人缺乏环境感知系统、视觉功能和力觉功能,也没有触觉功能,就好比人没有眼睛、没有神经系统一样,感受不到外界环境的实时变化,不能很好的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也就不能适应复杂的非结构环境和空间下的自主工作。

上一页1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