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智能产品:“人性化”原则和“智慧型”终端,一个都不能少

2015-10-15 10:30 性质:转载 作者:物联网智库 来源:物联网智库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做“有体温”的智能产品

  所谓有体温,是指在人机关系上要坚持以人为主,做有体温的智能产品。我一直认为,人工智能产品要有体温,即我们研发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一定要本着“让它帮助我们生活,而非颠覆我们生活”原则。事实上,人工智能并不会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离我们很遥远,它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帮助我们改变生活,且这一切都是很适度的。

  我表达这一观点并非是完全站在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的角度,也是站在商业法则或市场机制的角度。我认为只有有体温的人工智能产品才能在商业上、在市场上取得成功。道理很简单,你只有成就了别人别人才能成就你,你做出的技术、产品如果不能帮到别人就不可能成功。换言之,只有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融、与社会发展的大脉搏共振,我们所做的事情才可能被不断放大,否则只能是孤芳自赏的东西。

  以智能汽车为例。有些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汽车自动驾驶,完全取代人类,即所谓无人驾驶汽车,这在现在是实现不了的。原因是无人驾驶汽车在路上的行驶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长尾情况,比如突然有一个移动的物体出现,需要汽车本身迅速做出反应,而这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以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是解决不了的。因此,虽然无人驾驶汽车现在很热,但市场前景并不美妙。我认可的技术路线应该是,给汽车装上一台电脑,然后对其编程,让其可以辅助人类驾驶汽车。其目标用户首先是老年、残障等出行不便的人——可以提高他们的出行率和安全性。当然,对一般人来讲,其也有降低交通事故率的价值。换言之,我认为,至少现阶段人车关系应该是人与马的关系,是人车一体,而非让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

  目前,我的这个观点已经成为一部分业内人士的共识,包括许多专家、教授、工程师。另外,从有体温出发,大家也没必要担心10年后人工智能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威胁。我们可以从源头上界定人机关系。我一直认为,担心人工智能的威胁就好像担心火星上人满为患一样有点杞人忧天。

  让所有智能产品安装上“大脑”

  除了有体温,我认为做人工智能还要有“大脑”。2015年5月,我正式从百度离职创业。我的创业项目是从事机器人大脑芯片的开发工作。它体现了我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原则与技术应用的路线的重新思考和选择。

  我以前一直呆在互联网行业中的,主要从事与搜索引擎有关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研发工作。搜索引擎属于云端智能产品。做机器人大脑芯片则是在做端的智能化,是在“响应政府号召”,即李克强总理所说倡导的“互联网+”。这两者的区别在于,虽然都能实现人工智能,即产品都具有感知、理解、决策三个功能,但功能的来源不同:搜索引擎是一个云端产品,其感知、理解、决策功能均“驻留”在云端的数据中心中——它能感知到用户输入的文字或声音,并据此判断出用户的意图,即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依算法与规则呈现出搜索结果,并据此进行决策,向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广告。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