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并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1.4%、9.2%,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7.8%的增幅。
升级“世界工厂”,还要迈过几道坎?
一个升级版的“世界工厂”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然而,接受记者采访的珠三角地区的市长和企业家都有一个共识——要想在全球制造业中站稳脚跟,仍需迈过许多坎。
刚刚完成在珠三角地区调研的张燕生说,企业转型升级最缺的是技术,而政府在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上可以大有作为。对于企业来说,即使是大型企业,都很难凭一己之力取得技术突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靠企业单打独斗实现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的,这就到了政府应该“站出来”的时候。
这是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无人工厂”的打磨机器手(5月13日摄)。该车间完成“机器换人”改造后,作业人员从650人精简至目前的30人,打磨效率提升2.5倍。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张燕生举例说,德国解决企业的技术瓶颈靠的是集聚了一大批工程师专门进行重大技术研发的法兰克福协会。我国的政府也必须完善这种服务职能,特别是要在影响制造业发展进程的共性技术、公共技术方面搭好公共产品供给平台。
记者采访时,众多企业都将创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难题列为转型升级的头等难题。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说,广州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占广东省的70%,科研成果和科研分院数量也占了全省70%,但从市场数据看,广东一半以上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却来自于深圳,其中华为、中兴两家公司又占据了深圳一半以上的比重。
为了解决创新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广东省近日出台《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规定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自主决定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采取技术入股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各团队的受益比例不低于50%。
“创新资源和市场如何对接,在我国制造业转型中其实是一个共性问题。”一位企业家向记者感叹,科研机构缺少对接市场的动力和渠道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其中只有10%到15%能够产生规模效应。每年7万多项专利技术,实施率却只有10%。
此外,曾经的人口红利如何升级为人才红利,也是珠三角打造“世界工厂”升级版必须翻越的一座山丘。
在金发科技集团,一面墙上贴满了公司成立以来所获的1500多份专利证书。近年来,集团自主培养了5名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研发人员队伍可谓“高配”:15名的正高级职称、130多名博士、600多名硕士。因此去年才能在环保阻燃等重大技术领域的销量增长13%,产值接近200亿。
然而,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像金发科技集团一样。即使在深圳,常务副市长张虎也担心这座城市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劲头能否继续保持,“人才能否源源不断的注入,关系到转型成败,而人才培育涵养的关键,依然在企业。”
张燕生认为,过去的珠三角与其说是“世界工厂”,毋宁说是“世界代工厂”。随着简政放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只要坚定不移走好创新驱动这条路,在从现在开始的未来35年,我国必将实现从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的转变。
2025-04-15 09:28
2025-04-13 09:00
2025-04-09 10:2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58
2025-04-07 09:34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
2025-04-03 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