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怎么办 以往,制造业意味着规模化生产、意味着产品的一致性,第三次工业革命则要求生产的柔性化、产品的多样化。面对这种创新性、颠覆性竞争,企业必须提高效率、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提供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工业机器人很好地提高了效率;3D打印实现了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既有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赋予了远程控制和网络打印更多的可能性;而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惟有靠人才能实现,这对新时期的综合性、复合才人才储备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此看来,中国制造一要加大研发投入。现阶段可能难以看齐
德国巨头,但可多向隐形冠军学习。据统计,85%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是“科技上的领导者”。它们平均在研发上投入5.9%的费用,20%的隐形冠军企业的研发强度甚至高达9%,是德国其他企业平均研发成本的三倍还多。而2012年中国规上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比重仅为0.77%,中国500强的平均研发投入比重也不过1.27%。
二要咬定主业不放松。西门子的电气、通用电气的
发动机、国际商用机器
公司的服务器举世闻名,不管如何转型都越发稳固。隐形冠军们更是如此,几十年上百年就专注于一个“利基”市场做到极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三要有恒心毅力。德国制造号称“众厂之厂”,上百年的历史积累才造就了制造业的顶级业态,才具备了向工业4.0进军的基础和底气。如果说工业4.0是一棵大树,那么大企业就是主干,中小企业则是枝条和绿叶。笔者认为,工业4.0本质上还是大企业引导。罗马不是一夜建成的,中国企业还得踏踏实实打牢基础,多培育一些大而强的企业,才能真正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中国制造要增强自信心。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潮,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大规模应用,制造业在劳动力高成本地区与低成本地区之间双向流动将成为新常态。
随着中国的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可能高端制造业会部分回流发达国家,部分制造业会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但只要中国实施以机器换人为主的技术改造创新,提高
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就能再次巩固综合成本优势,这是最大的甚至是惟一的可能。一则很多制造产业链都在中国,很难完全转移出去。二则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和巨大产能,大幅度地降低了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成本。三则制造业(含机器人制造)仍然需要巨大的沉没成本和基础配套,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像中国这样将低廉和成熟合二为一。这些,正是中国制造能从容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王牌和底气所在。
●相关报道
装备制造业发展向好趋势不变 2014年四季度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为94.8,与上季度基本持平,指数全年基本维持在95至96的区间内。
纵观全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领先全国工业2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支撑经济发展转型的作用依然突出。
2014年,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步趋缓的形势下,全年行业主要增长指标保持上年水平,其中营业收入维持在10%水平,利润增速达到10%以上。装备价格总趋势维持下降,虽然营收规模保持增长,但利润增速继续下降,全年库存压力增加显著。截至四季度末,装备制造业产成品资金为1.3万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依然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8.9%的水平。
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主要是产品结构调整,2014年以来结构调整已经从关键技术攻关、国内产业生态链的搭建上升到了国际市场突破阶段,成为中国制造具备国际顶级竞争力的优势产业。2014年以高端装备制造的拳头行业诸如以高铁技术为核心的轨道交通装备、以核电技术突破为典型代表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伴随我国内政外交中的一系列活动,成为我国引领制造业升级、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亮点和热点。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5年我国将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国家发改委在2014年初就提出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7个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工程包,尤其是进入四季度,一批铁路、机场等交通基建项目被集中批复,总投资达到万亿元以上,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量,拉动效果将在今年显现。
此外,工信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发布了《关于加大重大技术装备融资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从研发及创新能力建设、技术改造和产业化、进口及技术引进、产品出口及企业“走出去”、企业兼并重组等产业链环节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性保障,会更加有力和有效,国际市场开拓有望进入新阶段。(李 彬)
▲ 虽然中国制造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超级计算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细分行业中响当当的企业还不多,差距还不小。(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