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在富士康中国工厂里的40多万工人,或者说中国产业工人们的未来。几十年来,珠三角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东方倔到了财富,而西方也一直没有放弃过收复“失地”的努力,“第三次工业革命”,奥巴马的AMP计划(先进制造业计划),或者时髦的“工业4.0”概念皆是如此。在这些角力当中,机器人开发都是争持的重点。
目前,深圳龙华和山西晋城是富士康的研发和生产中心,但开发可以存在于各地的厂区。在自行研发的基础上,各种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在各地富士康工厂里上马。很多在科技展里可以看到的场景,譬如通用的拾取、涂胶、喷涂等操作,以及一些看上去很花眼力的功能,譬如飞速拾取,都可以在车间里实现。
然而,看起来富士康机器人并不单纯为了解决工人的问题。在2014年4月的一场媒体见面会上,郭台铭公开表示,即使富士康的机械智能化水平上升,富士康在内地至少也会保持一百万员工的数量,“这是最低数值。”富士康的高管也对笔者说,机器人的速度当然可以比人手快,但太快的的动作,在实际生产里未必管用。
实际上,3C产品组装到现在仍然主要依靠人类的双手,机器人或者别的时髦工业概念要代替它,还有不小的难度。在颠覆性的生产方案出现以前,富士康免不了需要大量的人力,追寻人力资本的洼地不断转换。在龙华,iPad打磨的工作可以由机器人完成的,但复杂的布线等组装工作,依然离不开园区里一群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的普工。
其实可以这样看:龙华园区的门口有“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大牌匾,而机器人让郭台铭找到了他的企业的科技属性。外界一直认为富士康是一个对密集人力劳动研发到极致的代工厂机构,当郭台铭喊出“百万机器人计划”之后,富士康才有了新的颜色,而在制造业的各种行业会议上,富士康机器人计划的巨大的好奇心,包括工信部的高层也亲自过问。
在深圳、东莞,以及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中国,大量的机器人和自动化公司正在兴起。富士康忙着转型,希望从一个劳动密集型代工制造企业,向商贸、物流和科技服务转型。郭台铭曾说,要开创新的商业模式,把软件、硬件和无线网络整合在一起。在这个大背景下,富士康的机器人想做的不单单是“机器换人”,郭台铭想要发展品牌和商贸,譬如企图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服务型机器人。
或许,郭台铭以后在深圳龙华基地会过上另一种生活。电池观光车可以变成APV(自动搬运机器人),或者还有富士康的导游机器人为记者带路。至于拜土地公,住活动板房这样的传统,对于富士康力图做到的转型来说,是障碍还是传统?好吧,说这是典型的亚洲式代工制造业历史,或者说郭台铭寻求终极转身的先修课,都可以。
2025-07-15 09:36
2025-07-13 08:53
2025-07-13 08:49
2025-07-12 09:17
2025-07-10 15:24
2025-07-10 09:52
2025-07-10 09:50
2025-07-08 09:28
2025-07-06 09:27
2025-07-03 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