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工业机器人:车间革命悄然到来

2014-11-19 08:32 性质:转载 作者:蚌埠日报 来源:蚌埠日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机器上岗

  “智慧红利”缓解用工难

  “把机器人引入制造业生产线,是我多年梦想。”年君在淮上区经营着一家专业生产重型车轮的企业,多年前第一次目睹机器人作业,便为这些大家伙的生产效率感到震惊,“一台能抵几个壮汉,企业用人减少而生产精细度和效率大幅提升,印象太深刻。”

  如今,机器人曾经施展过的“魔法”,正在年君的工厂上演。前些年,趁着企业乔迁新址,他购进工业机器人,结合生产线特点“活学活用”自己改造,将智能应用贯穿车间生产。据他估算,经营规模是原先三倍,自己没有增加一名员工,就实现了产品种类和企业效益的倍增。

  机器换人,动力何在?用工难、用工贵是主要原因。

  一位企业家以购进一台价值30万元、可代替4名熟练工人的机器人举例,按照每位工人每年成本至少6万元计算,一年多便可收回成本,而且一台机器人一般可使用10年时间,即使因升级改造而淘汰,也能服役3年以上。

  此外,机器人生产还会大幅减小车间生产面积,在人机配合作业时提升产能,这对于善于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中小企业老板来说极具吸引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考虑人工“无法长时间持续”、“动作不稳定”、“人性的不可控一面”等先天劣势和管理难度,企业家们对“任劳任怨、不求高薪、不会辞职”的机器人更加青睐。在人口红利减退的压力倒逼和自动化浪潮的席卷下,缓解用工紧缺的生产难题,成为企业管理者在招兵买马时选择机器人的一大原因。

  然而,常常“以一当十”的机器人也并非万能。虽然在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岗位,机器人替代已成趋势,但缺乏决策、判断能力的机器人,注定无法胜任所有岗位,也无法引起人力劳动的快速贬值。机器人进入制造环节,将工人从单调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普工“晋升”操控技工,转战技术要求更高的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人提升素质,员工队伍优化,工业转型升级。

  未雨绸缪

  分得产业“一杯羹”

  由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相结合的智能制造技术,贯穿企业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正在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据了解,在产业发展迎来利好契机刺激下,国产机器人产业投资热情日益高涨,仅目前勾勒出“打造机器人产业基地”宏伟蓝图的城市就已接近30座。

  面对广阔市场空间蕴含的潜力,人们同时看到的是与机遇并行的挑战。近年来,国产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相关企业奋起直追,但由于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发滞后、产品认知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国产机器人产品附加值低等劣势凸显,在拥挤的低端产品市场,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智能制造业,已经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随着身后市场的不断壮大,“全球第一市场”热盼具备相匹配的技术和制造水平,值得欣喜的是,这其中也有我市机器人产业龙头企业“起跳摸高”的探索实践。

  “行业内像‘配天’这样,围绕驱动、控制器、减速机等几大核心零部件同步研发的企业不多。”闻建中告诉记者,作为我市机器人产业的龙头企业,配天(安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从前端技术研发、中间的生产加工、到下游示范应用,已经基本搭建起产业链雏形,虽然目前量产规模并不大,但随着“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装配”和“控制柜生产装配”等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改进,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进一步提升,这一点通过前期广东、贵州两家企业的小试并收到良好反馈就能被印证。

  “总体上说,国产机器人与顶尖水平的‘洋品牌’还存在差距。”闻建中表示,从我国机器人当前市场竞争看,外国机器人产品优势明显,而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产业,国产机器人必将经历一个逐步被接受的渐进过程。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