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部物流日益走向集约化、高密度的今天,高位立体仓正在悄悄改写仓储的逻辑:土地价格一路走高,企业别无选择,只能让仓库“向上长高、向内挤密”。Very Narrow Aisle(VNA,窄巷道)三向堆垛叉车,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成为高密度存储的关键装备--在不足 2 米宽的巷道里,将货叉和操作员一同送上十几米甚至接近 20 米高的货位,在窄巷道高货架之间完成密集堆垛与高位拣选。
过去几十年年来,围绕“谁举得更高”“谁的通道更窄”,欧洲、北美、日本以及中国企业在 VNA 领域持续投入,从 14~16 米,到 17~18 米,再到公开标注的 19 米,起升高度不断被刷新。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品牌也已经把人上行三向堆垛叉车的起升高度推到 18 米以上,在 13~18.5 米高度段加速追赶,试图打破长期由欧美、日系品牌主导的格局。
根据中叉网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涉足 VNA窄巷道叉车研发和制造的企业已超过50家,既包括传统工业车辆巨头,也涵盖专注高密度仓储场景的专业厂商和物流系统集成商,技术路线与产品形态愈发多元。
需要强调的是,VNA 体系中既有人上行(man-up),也有人下行(man-down)三向堆垛车。两种形态在全球市场长期并存,并非谁取代谁。本文在承认人下行同样在高举升和自动化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前提下,重点聚焦“人随货叉一起上升”的人上行三向堆垛叉车,探讨它们如何为高密度存储中,梳理其不断“拔高”的举升高度。
VAN的历史
狭窄巷道、高货架作业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1949 年前后,美国 Raymond 团队围绕“在更窄的通道内操作更高的货架”开发窄巷道车辆,被普遍视为现代窄巷道物料搬运概念的先驱之一。随着欧美仓储对“垂直利用空间”的需求快速上升,窄巷道技术在 1950~1960 年代开始系统化发展。
在英国,Lansing Bagnall 在 1960 年代推出 FAES1 等“turret truck”(炮塔式叉车):货叉能够在货架两侧旋转伸出,驾驶员随操作平台一起升降,在窄通道中面对两侧货位完成堆垛和拣选。这类产品被视为现代“三向人上车堆垛机”的早期原型。自此,叉车不再只是“低位搬运工具”,而是和货架系统共同构成高位立体库的核心设备。
“VNA”作为独立技术概念,大致在 1970 年代末到 1980 年代初逐步清晰。德国 STILL 在企业发展史中回顾,1979 年推出的 EFSG-MX 被视为其首款真正意义上的 VNA 叉车,可以在极窄通道中进行高位堆垛。随后,德国永恒力推出 EKX 系列高位三向堆垛机,德国林德开发 K 系列 VNA 组合车,人上行驾驶室在高位作业时与货叉同步升降;瑞典 BT 与日本丰田物料搬运则形成 BT Vector 系列 VNA 产品线,进一步完善了超窄巷道解决方案。可以说,VNA 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系统工程”属性:不是单台车,而是“车+货架+导引”的组合。
“人上行”(man-up)与“人下行”(man-down)的分化,是 VNA 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人上行,是指操作员随驾驶室一起升降,在十多米的高位货架间完成堆垛和拣选;人下行则是司机始终留在地面,通过伸缩门架和三向货叉完成高位作业。前者适合高位拣选和精细操作,后者更偏向整托搬运和自动化改造。全球市场上,这两类 VNA 叉车长期并存,不少 man-down 机型同样可以达到 15~17 米甚至更高的举升高度,经常与堆垛机、穿梭车等系统打包交付。本文为了聚焦“人货同层”带来的作业方式和技术挑战,重点讨论人上行 VNA 三向堆垛叉车的高度突破。
从全球发展轨迹看,VNA 的演进本质上遵循同一条逻辑:随着立体仓建设、托盘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仓库不断“向上长高、向内挤密”,叉车技术顺势向更高、更窄演进。今天我们讨论的 18 米、19 米 VNA 三向人上行堆垛叉车,正是这条技术路线发展到高阶阶段的产物。
玩家
如果把 VNA 三向堆垛叉车的高度竞赛浓缩成一条时间轴,会看到多个品牌在不同年份不断把高度推向新台阶,同时也在争夺“谁先做到 19 米”这一话语权。
在高举升区间,德国 Magaziner 是近年来最“高调”的一家。2024 年 7 月,该公司在官网发布题为《Tallest VNA forklift truck in the world》的新闻,宣布 EK 2000 XL 采用两节高刚度门架,实现货叉高度 19 米,并在文中称其为“全球首台货叉高度 19 米的窄巷道叉车”。这一次正式“官宣”,让 Magaziner 在 19 米话题上获得了极高的行业关注度。
顺着时间往前追,日本三菱物捷士(Mitsubishi Logisnext)旗下品牌其实更早给出了 19 米的量产方案。2020 年 5 月 28 日,欧洲的卡特叉车(Cat Lift Trucks)发布新闻,正式推出 NVT11–20(XL) 系列人上三向 VNA 叉车,官方明确表示该系列“起升高度最高可达 19 米”,载荷覆盖 1.1~2.0 吨。随后,隶属于同一集团的三菱叉车在欧洲发布 ELEViA VNT11–20(XL) 系列,样本中同样标明“起升高度最高 19 米”,并将其定位为“真正的 VNA 专家”。到 2024 年,TCM 又在欧洲推出 VTU 系列人上 VNA 叉车,在官方资料中强调其可在约 1.6 米的窄巷道中实现 19 米级起升,补齐了集团在这一高度段的产品矩阵。
从时间顺序来看,Magaziner 在 2024 年高调宣布 EK 2000 XL 为全球首台 19 米 VNA;而三菱物捷士体系(Cat / Mitsubishi / TCM)则自 2020 年起就在样本和其新闻中给出了 19 米的标准配置。这也是为什么围绕“谁最早实现 19 米”在业内会有不同说法:Magaziner 把时间点锁定在具体新产品平台的发布上,而 Cat 与 Mitsubishi 更早在产品族层面给出相同高度,只是并未刻意以“全球第一”为宣传主轴。
在 18 米高度段,永恒力和林德长期占据工程项目和销量上的优势。永恒力 EKX 4/5 系列三向人上行堆垛机,起升高度覆盖约 3 米至 18 米区间,额定载荷 1.0~1.6 吨,并配套冷库版本和自动化版本(如 EKX 516ka/516a),已经在欧洲多处自动化窄巷道仓库长期运行。林德 K 系列 VNA 叉车则在高货位工况下展现出较高的堆垛效率,通过主动稳定控制等辅助系统抑制高位行驶和升降过程中的晃动,在欧洲高位立体库项目中同样有较高渗透率。
在这一高度带之外, Raymond、Crown 以及日本丰田物料搬运也在 VNA 赛道上深耕多年。Raymond 以“窄巷道概念的创造者”自居,其 turret truck 和 man-down VNA 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北美自动化仓库;丰田则通过 BT Vector、Core Electric Turret Forklift 等产品覆盖人上行和人下行多种工况,在 14~16 米高度段形成了兼顾效率和投资回报的产品组合。可以说,在欧美成熟市场,VNA 已经是“平台化、家族化”的产品,而不是一两款“明星机型”。
在全球 VNA 市场格局中,永恒力往往被视为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公开资料显示,EKX 5 系列在人上行窄巷道高端市场中的份额曾接近 40%,多家官方和合作伙伴渠道也反复强调其在 VNA 解决方案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从销售规模和工程覆盖来看,永恒力可以说是目前 VNA 三向堆垛叉车销售和应用的典型“冠军玩家”。
在中国企业中,合肥搬易通(MiMA)是 VNA 细分领域最值得关注的本土代表之一。MiMA 成立于 1994 年,长期专注超窄通道电动叉车,早在 2007 年就率先研发并批量销售国产站驾三向堆垛车,被不少行业报道视为国内超窄通道电动叉车的开拓者。2024年底,MiMA 宣布成功研制国内首辆 1.2 吨双深位人上型三向叉车 MCC12,并发运至用户现场试用,被视为中国在“VNA + 双深位货架”结合上的量产起点。2025年,MiMA 在新品发布中推出 MCC12 和 MCC16185:前者被定位为标准化 1.2 吨人上行三向堆垛车,最小巷道宽度仅约 1.45 米,可选 17 米左右的举升高度;后者以 1.6 吨额定载荷、约 18.5 米起升高度,被称为“中国品牌目前最大高度的人上行三向堆垛叉车”,标志着国产 VNA 在起升高度上首次逼近国际顶级阵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