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 VNA 阵营中,卓一起步相对较早。从目前公开可查的时间节点看,卓一在人下型三向 VNA 产品上的系统化布局,最迟可追溯到2019年11月--在2019中国CAWD企业家年会暨 2019中国义乌国际智能装备博览会上推出 VDA站驾人下型三向叉车,最大起升高度 9.5 米、额定载荷 1.6 吨,最窄通道约 1.55 米,面向极窄巷道密集存储场景;2021 年 12 月,卓一在苏州举行窄巷道系列产品技术交流会,正式上市 VUE 人上型三向叉车,最大起升高度 13.5 米,补齐 10~13.5 米高位立体仓应用区间;在此基础上,2025 年 8 月 卓一发布最大起升高度 18 米、额定载荷 1.6 吨的人上型三向 VNA 新机型并举行下线仪式,当月对外披露该 18 米机型首批整车已批量交付欧洲客户,实现了从 9.5 米到 18 米的窄巷道产品梯度布局。同时,卓一VNA无人驾驶三向AGV智能叉车也在市场表现亮眼,交付使用百余台。
中国在VNA领域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局面;
合力于 2025 年 3 月在美国芝加哥 ProMat 物流展面向海外发布 1.5 吨级人上式三向堆垛车,最大起升高度可达 13 米;其旗下合力宇锋(前身为宇锋智能),在2015年率先推出窄巷道三向叉AGV,并于2019年实现激光导引三向叉AGV全线上市,广泛应用于冷链、医药、化工等高密度仓储场景。
杭叉在 2023 年 9 月北京 BICES 工程机械展首次发布 1.4~1.6 吨人上式锂电三向堆垛车,VNA 主要覆盖 10~11 米,并以高位前移车将起升高度延伸至约 13 米;
诺力智能近年围绕窄巷道高密度仓储持续完善 VNA 产品布局,以 OPX 系列三向堆垛车为代表,自 2022 年前后正式推向市场以来,OPX15 额定载荷 1.5 吨,起升高度覆盖约 5.5~13 米,通道宽度可收窄至约 1.7 米,部分机型配备 48V/900Ah 大容量电池,在兼顾高起升与长续航的同时,满足中高位立体库的密集存储需求。2025 年 11 月,诺力又推出 OPK15 人上行三向堆垛车,起升高度进一步提升至 16.28 米,支持坐、站双模式作业,驾驶区域配件可按仓库货架形式与作业习惯灵活调整,被定位为面向超高货架与个性化工况的专家级 VNA 解决方案。
如意在 2018 年 10 月上海 CeMAT 亚洲物流展上首次发布 1.5 吨级西林窄通道三向叉车,标志着企业正式切入 VNA 高密度仓储细分市场。该车面向约 1.7~1.8 米窄巷道工况,通过三向旋转叉头和高强度门架显著提升库位利用率。此后,如意在此平台基础上推出人上式 OPTS15 机型,将起升高度拓展至约 13 米,使操作人员可随货叉同步上升,在单一巷道内同时完成拣选与堆垛,更适应汽配、电商、冷链等行业的高货架密集仓储需求。
中力在 2020 年前后已将 CTL15 人下式超窄巷道(VNA)三向堆垛车纳入产品矩阵,2024 年俄罗斯等市场经销商仍以“新款” EP CTL15 进行重点推广。该车型额定载荷 1.5 吨,最大起升高度 13 米,适用通道宽度约 1740 mm,配备 48V 锂电系统和三向叉头,可在高位立体库和窄巷道货架中实现多方向高位存取,大幅提升库容利用率和拣选效率。
尤恩早在 2008 年 5 月在广交会上推出巷道式三向堆垛叉车,是国内最早拿到 VNA 制造许可的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其前身浙江新登叉车厂早在 1996 年就开始介入窄巷道三向堆垛产品的预研和试制,在门架强度、转向结构、三向叉头等关键部件上反复优化,为后续系列化产品打下了技术基础。当年展出的巷道式三向堆垛叉车,面向高位窄巷道立体仓库,能够在不加宽通道的前提下实现巷道两侧货物的高密度堆垛,大幅提升库容利用率,也由此奠定了尤恩在国内 VNA 细分市场的“早介入、早量产”的先发优势。
井松智能自在2024 年推出 FMR(叉车移动机器人)产品矩阵以来,三向叉FMR 作为窄巷道高位库的代表机型之一。该车型在货叉提升到一定高度后,可实现 180° 旋转并侧移,无需车体掉头即可完成巷道两侧货物的存取,最大举升高度可达 8 米,专门针对普通高位窄巷道密集型仓库场景设计。配合井松自研的智能机器人调度系统,三向叉FMR 能在极窄通道内实现多车协同、高密度存储与柔性路径规划,广泛适用于冶金、石化、家居、新能源等行业的物流仓储项目,有效提升库容利用率和无人化作业水平。
中燕于2025年7月发布全新站驾式三向窄通道叉车(人下行),额定载荷为1吨,最大起升高度5.5米,专门面向中小型高位立体仓储用户。新车采用紧凑车身设计,车长仅约970mm、整车宽度约1540mm,最小转弯半径控制在2700mm左右,可在约1.5米通道内灵活完成三向堆垛作业,实现前进、侧移与转向一体化操作,大幅提高库位利用率。该车型配备24V/280Ah电池和高效驱动、起升电机,既兼顾续航与动力,又保持较低噪音与良好操控性,为电商仓库、制造业成品库及第三方物流仓储场景提供了一种经济、实用的窄通道解决方案。
国内还有些物流系统集成商和叉车公司在自行研发VNA(这里不一一例举),总体来看,中国品牌在高位窄巷道装备上的技术与产品谱系正加速完善,与欧美一线厂商的差距持续缩小。
VAN应用
从应用逻辑看,VNA三向堆垛叉车的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极致的空间利用能力,对多品种小批量高位拣选的适配能力,以及在高标准基础设施中与自动化系统深度耦合的能力。
首先是空间利用。在欧美、日本,一线城市及港口周边的仓储土地价格长期高企,用户必须通过“更高货架 + 更窄通道”来压低单托盘位成本。一些欧洲制造商已经在约 1.6 米宽的巷道中实现了19米起升,这类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单位建筑面积的托盘位数量,减少货架通道占用比例,从而明显降低每个托盘位的综合成本。国内企业测算显示,与传统平衡重叉车方案相比,采用VNA方案后,托盘位数量可以大幅提升,巷道宽度显著压缩,单位托盘存储成本明显下降,高密度存储优势非常直观。
其次是作业模式。欧美发达市场在零售、电商、医药和冷链等领域普遍采用“多 SKU、小批量、高频拣选”的运营模式,人上行VNA 能够把操作员直接送至任意一层货位,实现“边升降、边移动、边拣选”,减少重复升降和换位时间,提高高位拣选效率。对于需要在 10 米以上高度频繁拣选的小批量订单而言,“人货同层”的优势难以被简单替代。永恒力等厂商对 EKX 等机型的定位就很典型——既能承担高位整托堆垛,又能胜任高位拣选,是许多混合型立体库的核心装备之一。
第三是与自动化的结合。在欧洲和日本,VNA 设备已不再被视为单一的“叉车产品”,而是经常作为自动化系统的一部分出现:上层可能是全自动或半自动 VNA 堆垛机,中层是穿梭车和输送线,下层是分拣与包装;部分项目则采用自动化 VNA 与 WMS/WCS 深度集成,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作业。人下行 VNA 在以整托搬运为主、拣选需求有限的高位立体库中,与堆垛机一样经常扮演“自动化骨干”的角色;而在人机协同拣选需求强烈、需要操作员在高位货架间频繁作业的场景,人上行 VNA 则凭借“人货同层”的特点成为主角。两类设备在很多项目中并不是此消彼长,而是按照工艺分工,在同一个库内各司其职。
在中国市场,VNA 应用起步相对较晚,但近五年增长非常明显。一方面,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的仓储用地成本不断上升,倒逼电商、医药、冷链和高端制造企业采用高密度存储方案;另一方面,“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新型工业化”等政策叠加,使大量传统平库开始向高位立体库、自动化库改造。对许多企业而言,VNA 是从“传统平库”迈向“中度或高度自动化”的关键过渡形态:既能在现有建筑条件下显著拉高库容,又为后续引入堆垛机、穿梭车等自动化设备预留空间和经验。
在这些项目中,“人上行”不仅仅是把驾驶室抬上去,更意味着新的安全逻辑、培训体系和运维模式:驾驶员要适应十几米高空作业的心理负荷,设备需要更精细的门架控制和防抖系统,地坪平整度、货架刚度、消防规范以及信息系统能力都必须匹配更高标准。这些要求,恰恰是 VNA 之所以在欧美、日本高度普及、而在其他地区仍处于加速培育阶段的根本原因。
中叉网观察
从全球视角看,VNA 三向堆垛叉车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可观、增速稳定的专业市场。公开研究普遍认为,全球 VNA 市场在 2020 年已经达到几十亿美元级别,预计到 2030 年将进一步扩大,年均增长率维持在中高个位数。驱动力主要来自电商扩张、高密度仓储建设以及欧美土地成本的持续上涨。
在这一市场中,永恒力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VNA 销售冠军”之一。其 EKX 系列在人上行窄巷道高端市场的占有率长期保持高位,配合自动化版本和冷库版本,在欧洲高位立体库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工程基数。从高度和技术看,永恒力、林德以及日系三菱物捷士体系已经构成当前 VNA 高端阵营的“第一梯队”;从销量和交付能力看,永恒力凭借多年积累的项目经验和服务网络,在全球 VNA 市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
对中国玩家而言,这个细分领域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增长机会。一方面,全球 VNA 高端市场至今仍主要由德系、日系和部分美系品牌掌控,中国品牌的国际渗透率有限,甚至在本土的高端项目中,进口 VNA 仍然占据不少份额;另一方面,中国仓储市场增速快、项目体量大,对高密度存储的需求极为旺盛,是全球少数还在“快速补课”的超大市场之一。从供需格局看,VNA 是一个体量不小、但仍高度开放的“留白板块”。
更重要的是,VNA 三向堆垛叉车是一种典型的系统工程产品,对电控、电池、传感器、导航、门架结构、软件算法等要求极高,而这些恰恰与中国供应链的优势高度契合。随着锂电、氢燃料电池、视觉与激光导航、大模型驱动的调度系统等新技术在仓储领域加速落地,中国企业完全有机会在下一代 VNA 上实现“弯道超车”:不仅追平甚至超越既有的起升高度,更在智能化、低碳化和系统集成能力上提出新的标杆方案,把 VNA 从“高货架专用设备”真正升级为“数字化立体库核心节点”。
在可以预见的几年里,VNA 三向堆垛叉车仍将是全球高密度存储领域不可替代的关键装备之一。德系、日系企业会继续在 18~19 米高度段巩固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品牌已经完成从“能做”到“做得不错”的关键跨越,正站在“走向全球高端市场”的新起点上。对于有志于深耕高端仓储装备的中国企业而言,VNA 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众市场”,而是一个兼具规模、增速和技术含金量的战略高地——谁能在这一领域建立起真正的产品矩阵和全球服务能力,谁就有机会在未来的全球仓储版图中,占据一席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