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CeMAT ASIA 2025观察:工业车辆“智驱绿动”,一场生态级转型正在上演

2025-11-17 10:10 性质:原创 作者:杨斌 来源:中叉网-中国叉车网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10月31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年一度的CeMAT ASIA落下帷幕。走在展馆之间,你能明显感觉到,那个曾经以“整车比拼”和“价格战”为主旋律的工业车辆行业,...

10月31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年一度的CeMAT ASIA落下帷幕。走在展馆之间,你能明显感觉到,那个曾经以“整车比拼”和“价格战”为主旋律的工业车辆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流深的变化。

整机,不再是唯一的焦点。从核心部件自研突破,到具身智能的跨界探索,再到绿色技术与细分场景的深度融合——正在见证这个行业的竞争逻辑悄然转变。

部件之战:供应链竞争升维

如果说以往的舞台属于整机,那么今年合力则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首次集中展出的铸造、液压、传动及“三电”等核心部件,标志着其零部件业务已从内部配套走向创新引领,成为集团四大战略板块之一。这一转变在“合力部件,产业基石”的品牌主张下,正通过“双向赋能”落地:对内筑牢整机质量基石,对外开放供应,为行业提供模块化定制与高品质部件支持。

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卡斯卡特推出的“前端智慧方案”,将门架属具高度集成,实现性能与结构的协同优化;盛航则带来了热轧式叉腿与一体热轧门架,从材料与工艺的底层重构部件价值。

记者在现场感受到,工业车辆行业的竞争壁垒正在上移——从“组装能力”走向“技术纵深”。谁能在核心部件上实现突破,谁就能在成本、性能和可靠性上建立优势。而这,也正在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分工与协作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机器人进化:人形智能破界而来

杭叉的展台,一款名为X1的物流人形机器人成为众人围观的明星。它融合了轮式移动的效率和类人操作的能力,不再受限于结构化环境,实现了“手-脚-眼-脑”的协同作业。

林德通过AI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出人机协同的柔性供应链系统;卓一推出了窄巷道三向AGV与MINI堆高AGV的组合方案,进一步拓展了无人化搬运的边界。

这些产品的背后,是一个清晰的信号:物流自动化正从“单点替代”走向“全链路协同”。具身智能的引入,似乎在试探一个更宏大的命题——我们是否需要一种“通用型物流劳动力”?

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实际落地中仍需在成本优化与场景适配方面持续突破,但多家企业已将其列为重点研发方向。有技术负责人在交流中表示,“随着感知决策与整机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形机器人有望在特定场景中逐步发挥‘通用型物流劳动力’的价值。”行业正以扎实的技术积累,稳步推进具身智能从概念走向落地。

绿色定制:没有“万能车”的时代

新能源仍是本届展会的主旋律,但已不再是“锂电统一天下”的单调叙事。

吉鑫祥推出了“3分钟换电”方案,覆盖3-12吨锂电叉车,破解续航焦虑;搬易通不仅发布了8吨全向前移式叉车和5吨双电转向AGV车体两款国内首创产品,还专门针对冷库环境开发了三向堆垛车冷库专用型,系统性地解决了极寒工况下的稳定运行难题。

天宇力士则把目光投向特殊工况,其全地形电动越野搬运车适应复杂工地,冷库专用车可在-25环境中稳定运行,展现出在细分领域的技术积累。

这些产品的涌现,反映出企业策略的转变:不再追求“一款通吃”,而是深入冷链、窄巷道、重载等具体场景,用定制化方案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制造”到“智造”,一场生态级进化正在进行

CeMAT ASIA 2025的舞台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工业车辆行业已告别粗放增长,进入以技术驱动、场景定义、生态协同为特征的“深度创新期”。

头部企业如合力、杭叉向上突破核心技术,向下布局全场景解决方案;部件厂商以工艺与集成创新支撑整机升级;而那些聚焦细分赛道的企业,则凭借精准定制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

未来的工业车辆,不再只是“搬运工具”,而是嵌入到物流与制造系统中的智能节点。这场以“智驱绿动”为名的生态革命,才刚刚开始。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