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铅酸电池行业分析,锂电池还差得远,未来几年仍是铅酸电池的天下!

2018-07-05 07:14 性质:转载 作者:洲际电池圈 来源:洲际电池圈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铅酸电池行业波特五力模型(竞争格局)分析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铅酸蓄电池行业的上游包括铅、硫酸、塑料等,铅酸蓄电池行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大,铅和硫酸行业整体呈现产能过剩,且电池制造是铅的重要下游应用领域,从而铅酸蓄电池行业对铅和硫酸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而塑料供不应求,且行业对塑料的特性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对塑料行业议价能力较低。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铅酸蓄电池的下游行业主要是汽车、电动车、通信、新能源等,通过综合分析,铅酸蓄电池行业的议价能力整体较低,但针对少数生产高端铅酸蓄电池产品的企业议价能力相对较高。

  新进入者的威胁:2007-2010年间,电池市场的迅速发展及投资扩张使得国内市场高度分化,这使得中国政府铅酸蓄电池的生产设施采取了更为严厉的要求,包括新的市场进入者必须满足安全性、环保承诺及最低理想产能等一系列严格的准入条件。由于铅酸蓄电池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产品配方和高产量运营,小型的市场参与者由于技术水平低且没有成本优势而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对新的市场参与者来说,通常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分销网络。由于电池对电动自行车制造商来说是关键部件,其电池质量及售后服务也是电动自行车销售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下游产业制在选择合适的铅酸蓄电池供应商时非常谨慎,新的市场参与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下游产业的铅酸蓄电池供应商。

  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近年来随着下游需求的拉动,盈利状况良好,利润率保持较高水平,这对潜在进入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国家专门出台一系列规范化行业的相关政策,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同时现有企业的反击为潜在进入者提供了较大的进入壁垒。因此,中国铅酸蓄电池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一般。

  替代品的威胁:目前市场上主要充电电池有镍氢电池、铅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对铅酸电池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在锂电池和铅酸蓄电池的属性对比中,两种不同类型的电池各具优势。铅酸蓄电池最大的优势就是适用温度带很宽。在低温环境中放电功能良好,在高温环境中本体不会发生爆炸,安全性能高。它的另一个较大的优势则是售价低廉,这得益于它丰富的原料以及高资源循环率。反观锂电池,它的优势在于电池能量密度高,这可以让它需要高续航能力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打开市场。此外,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也支持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铅酸电池遭受锂电替代冲击,但短期影响仍有限。铅酸电池的种类有储能型、备用型、起动型和动力型,目前锂离子电池对铅酸电池的替代主要是动力型的电动自行车市场。近年来锂电动两轮车产量快速增长,但截至目前市场占有率仍远小于铅酸电动自行车。与铅酸电池相比,锂电池确实具有能量密度大、体积小、重量轻、瞬间放电大等优点,但是在电动两轮三轮和四轮上使用,目前的发展还存在致命的弱点:

  第一,锂离子动力电池返修周期长,售后服务不能像铅酸电池那样大面积推广:锂电池维修,遇到电池组中任何一颗电池出现问题,必须要运输到工厂,通过专业的设备和经过配对的电池进行更换,这个过程不仅时间长、成本高,而且技术要求严,以此严重制约了锂电池大面积推向电动两轮车产业。

  第二,使用条件苛刻,管理系统要求非常高,不能像铅酸电池那样耐劳。

  第三,更换价格高得惊人,不能像铅酸电池那样便宜:现在锂电池价格已经大幅度下降,铅酸电池0.6元以上/Wh,锂电池1元左右/Wh。但是,作为广大的电动两轮车消费者而言,对更换电池的价格颇为敏感。铅酸电池以旧换新只需300-400元。然而,锂电池电动车更换一组锂电池(48v10Ah)的没有800元(市场零售)以上的支出是搞不定的,相反,购买一辆新的铅酸电池电动车也仅仅为2000元左右(简易款或小包车)。这样的价格差距,使得锂电车的消费群体始终难以增加。截止到目前,锂电池在电动两轮车上的推广已经有8年了,替代铅酸电池截止到目前还没有突破10%。

  而且,目前的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是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推动起来的,随着补贴的逐渐退坡,锂电的优势将不那么大。相反,铅酸电池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磨炼,产业链已经非常的完备与健全,锂电池要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撼动铅酸电池产业,恐怕在短时间内办不到的,除非锂电池在电动两轮三轮和四轮车上的推广也像新能源汽车那样,享受到政策的补贴,不过这是不可能的!

  综合来说,因为高续航需求特性,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大放异彩,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一定会促进锂电池行业的发展。但是,锂电池在生产和回收过程中高昂的成本依旧无法忽视,铅酸蓄的高安全性以及高资源循环特性所带来的低成本也更受生产企业的青睐,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在锂电池回收技术没有突破之前,铅酸蓄电池在二次电源市场依旧地位稳固难以撼动。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近十年来,汽车、通信、电动自行车以及新能源储能等需求的增长,推动我国铅酸蓄电池工业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铅酸蓄电池企业已经形成民营、外资、中外合资、国有等多种经济成分及多元化所有制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的格局。随着江森自控、杰士汤浅、艾诺斯等国际知名铅酸蓄电池企业将生产转移至我国,铅酸蓄电池市场已日趋国际化,并呈现优胜劣汰趋势。此外,专业化、地域性规模企业逐步形成并壮大,市场份额逐年增长。未来,随着我国环保政策的严格执行,行业规范条件等相关政策的贯彻和实现,铅酸蓄电池行业的环保投入将进一步加大,成熟、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新工艺将被推广。未来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产品质量稳定,同时也具备较好的环保治理能力的企业,有望在市场中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环保政策压力,铅酸蓄电池行业整合、兼并重组的进程将加快,行业优势企业规模将不断扩张,小型企业将因无法承担较高的环保投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投入而逐步被兼并、淘汰。

  国内铅酸电池企业价格大战,竞争非常激烈。纵观整个铅酸蓄电池市场,从竞争数量、行业增长率、退出壁垒、同质化程度,以及竞争层次来看,铅酸电池行业处于成熟阶段,但是行业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局限,多数企业集中于低端产品,打价格战,现有企业竞争激烈。

  跨国公司加速布局中国市场。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廉价资源一直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诱因,近几年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升,跨国公司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度的提升,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价值环节逐渐增加。在已进军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中90%打算追加投资,其投资领域从原来的制造业向研发、服务、销售等上下游各个行业延伸。逐渐进入的价值环节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上这些原因要求跨国公司必须对中国区的资源与能力进行重新整合,才能发挥协同效应,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铅酸电池行业增长前景总结

  铅炭电池优势明显,严重威胁锂电扩张。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发展速度非常快,给很多人一度造成了“铅酸电池落后应该被淘汰”的印象。然而实际上,随着铅碳电池技术的推出与改进,其核心竞争力:低廉的成本(0.6~0.8rmb/Wh)与较好的寿命使其在固定式储能、低速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等领域都取得不小的成果,成为了锂电等技术的强劲对手。

铅碳电池有以下优势:

  一是充电快,提高8倍充电速度;二是放电功率提高了3倍;三是循环寿命提高到6倍,循环充电次数3000次以上;四是性价比高,比铅酸电池的售价有所提高,但循环使用的寿命大大提高了;五是使用安全稳定,可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新能源及节能领域。此外,铅碳电池也发挥了铅酸电池的比能量优势,且拥有非常好的充放电性能——90分钟就可充满电(铅酸电池若这样充、放,寿命只有不到30次)。而且由于加了碳(石墨烯),阻止了负极硫酸盐化现象,改善了电池失效的一个因素。此外,与传统铅酸电池相比,铅炭电池还有利好政策。

  在固定式储能方面,光伏电站储能、风电储能和电网调峰等储能领域,常要求电池具有功率密度较大,循环寿命长和价格较低等特点。铅碳电池在空间宽裕、成本要求高的场合竞争优势更大,而且相对来说一次投资成本较低。而锂电因为能量密度高、成本偏高,更适合用于一些对于空间有要求、成本相比下不那么敏感的场合,在分布式储能场合会更有发展。而对比其它储能技术,比如电容(储能密度很低,只能进行功率缓冲),液流电池(技术成熟度中等,体积明显偏大),铅碳技术在现阶段仍然具有良好的竞争实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环保政策压力加速铅酸电池行业整合、兼并重组的进程,规模效应将在行业优势企业中发挥作用。统计显示,截止2012年国内铅酸蓄电池企业共2000多家,其中产值超过20亿元的企业约有10家,超过1亿元的企业约有260家,整个行业的集中度非常分散,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随着环保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以及工信部出台的《铅酸电池行业准入条件》的出台,未来行业整合的手段将会在产能限制、技术限制、选址限制等三个方面落实,众多中小企业将逐渐退出,整合转型及技术升级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规模以上企业在逐年减少,目前,铅酸蓄电池的厂商由2000多家减少至不到50家,整个行业集中度得到提高。

  在备用电源电池和储能电池用途领域,市场分布在电信、金融、政府、新能源以及工业制造等行业领域,细分行业集中度较低,优势企业主要包括南都电源、雄韬股份、圣阳股份、双登集团、理士国际。在起动电池用途领域,起动电池市场主要在新车市场和维护市场,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优势企业主要包括中国动力、骆驼股份、江森自控和杰士汤浅。在动力电池用途领域,动力电池市场主要在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车等,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优势企业主要包括天能动力和超威电池。

来源:行业报告研究院

123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