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BBC分析了365个职业 这些职业最可能被机器淘汰

2017-11-28 06:00 性质:转载 作者:齐鲁晚报 来源:齐鲁晚报
免责声明:中叉网(www.chinaforklift.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摄影师
50.3%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摄影师这样一份依赖主观审美的工作竟然也被判定为有超过 50% 的可能被机器人取代。在专家的评估中,图像审美与其他艺术不同,是可以被量化、数据化的。而谷歌也的确开发出了一种试验性的深度学习系统,这个系统会模仿专业摄影师来展开工作,从谷歌街景中浏览景观图,分析出最佳的构图,然后进行各种后期处理,从而创造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像。
  下面是该 AI 系统基于 Google 街景创作出来的一些作品:
BBC分析的365个职业 最不可能被淘汰的有哪些

演员、艺人
37.4%
  在所有常见的艺术创作工种中,“演员”被判定为最容易被机器自动化取代的行业,概率高达 37.4%。但怎么说呢,撇开科幻小说中用虚拟形象取代真人演员的情节不谈,单单是当下以假乱真的“抠图剧”就让我们对这个行业被取代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化妆师
36.9%
  总的来看,在技术工种中,凡是需要依赖人类审美和社交技能的职业被机械自动化取代的可能性都不算太高,比如化妆师。
  不过,就在去年,维也纳设计师 Johanna Pichlbauer 和 Maya Pindeus 开发了一种据称“有独立审美”的化妆机器人,虽不具备真正的人形,但内置编程系统,被设计师称为“美学数字公式”。设计师希望通过这种非需求式的体验,来让人们体验“一旦机器具有自我意识,人类会有什么感觉?”
写手、翻译
32.7%
  无论你对微软小冰创作的“诗歌”有着怎样的苛责,不可否认的是,在语言学习上,机器和人工智能已经走到了一个令人惊叹和警惕的地步。如此说来,在不久的将来,要说一个连小冰都写不过的文字工作者有 32.7% 的可能被取代,一点也不为过。
理发师
32.7%
  看过《剪刀手爱德华》的朋友十有八九幻想过被(德普扮演的)机器人设计发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但理发师与化妆师相比,不仅同样有审美上的高要求,安全指数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正因如此,当下市面上一些所谓的“机器人理发师”大多沦为搞笑视频的主角,没有实际效用。
  不过目前这款机器人警察主要是为了帮助市民而设计,它胸前的内置平板电脑可用来与人类进行互动交流,比如报警、提交文件或是缴纳交通违章罚款等。它还能凭借体内安置的导航系统来辨别方向,可以使用包括英语和阿拉伯语在内的六种语言和人类进行交流。
程序员
8.5%
  理论上来说,机器人完成基础的编程工作是完全可行的,毕竟,它们本身就是由代码构成的。10月初,英特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也的确开发成功了全球首个能自动生成完整软件程序的 AI 机器人,名为“AI Programmer”。当然,目前的算法还有一定的局限, 比如这只是面向人类的编程语言,不适用于 ML 编程。
  目前来看,机器人编程依然只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方案,耗时耗力,即算有朝一日实现了,也明显替代不了所有的程序员。此类系统即便能淘汰众多编程工作,也只能像无人驾驶一样,仅仅只是承担更多的驾驶工作,而非淘汰驾驶员本身。
记者
8.4%
  一个令我们稍感安慰的数据是,BBC 研究人员预计记者、编辑的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几率仅为 8.4%。Cheers!
保姆
8.0%
  相比人工智能,人类的另一个无法被机器模仿的特质就是同情心和情感交流技能,因此,在保姆这类真正需要情感投入的职业中,机器人尽管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要求,但终究很难代替。
健身教练
7.5%
  近些年,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减肥顾问”“人工智能健身项目”层出不穷。机器人作为减肥顾问,能够比人类更加客观具体的看待问题,而且机器的算法全面精准,帮助人类减肥的效果将会更好。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比不上看见一个真正练出了八块腹肌的教练有激励效果。
艺术家 3.8%
音乐家 4.5%
科学家 6.2%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工智能如何完善,对人类而言,创造力、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是无法被模仿、被替代的最后堡垒。
律师、法官
3.5%
  人类的另一个无法被模仿的能力,就是基于社会公义、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作出判断的微妙平衡。法律不是一块死板,不是可以计算、生成的代码,法庭上的人性博弈更是机器人无法触及的领域。
  今年七月,一款可以借助 AI 免费给人做法律指导的聊天机器人正式在全美 50 个州上线,开发者称其为“世界上首个机器人律师”,但它的功能仅仅是帮助不懂法律的普通人写出符合格式要求的申诉状而已。
牙医、理疗师
2.1%
  当代医疗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了机械操作,外科领域尤其。但人类医师无论在伦理上,还是在技术操作上都很难完全被取代。而在牙科这个技术要求极高的领域,尽管很多手术,比如 3D 打印牙齿植入,已经可以由机器人完成,但在整个过程中,依然离不开人类医师的诊断和监督。
建筑师
1.8%
  近年,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所谓“人工智能建筑师”被开发出来,但这些系统能完成的工作仅仅是画图纸而已。而建筑师真正赖以立足的创意、审美、空间感、建筑理念和抽象的判断都是机器难以模仿的。
公关
1.4%
  就连人类自己,也很难去模仿那些人情练达者的社交能力,更何况不具备情感反射的机器人。但很好笑的是,今年七月,国内的一家公关公司宣称他们开始使用一种“公关机器人”,但它的实际功能只是为客户撰写公关稿而已。
心理医生
0.7%
  机器无法理解人类的情绪,但依然可以学会用某些方法来处理与情绪有关的问题,就好像不理解“什么是诗”的机器依然可以写出不错的诗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机器确实可以胜任心理咨询的工作,因为心理咨询原本就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人类的情绪可以被有效地处理。
  然而有些时候,急于处理问题恰恰是造成问题的原因。机器无法处理这样的悖论,而习惯了机器思维的人类同样无法处理。只有同样生而为人的心理医生菜有可能跳脱这一思维悖论,让问题本身变得无关紧要。
教师
0.4%
  就在这个月月初,国内的一家教育机构举办了一场“教学人机大战”。他们招募了三名 17 年平均教龄的中高级老师进行真人授课,另一组学生完全使用教学机器人进行学习。在四天的对照学习后,真人教师组被判定落败。
  我们不排除这场“人机大战”背后的营销戏码,但哪怕人类教师真的输给了“教学机器人”,也不能就此否认人类教师的存在意义。我们在之前提到的那些人类独有的、被视为最后堡垒的能力,都恰恰是机器所无法传道授业的。
酒店管理者
0.4%
  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朋友自然会懂,为什么一家酒店的经营者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无法被机器人取代的职业。
看完这个报告,你的工作还保得住吗?
除了行业的差异,被机器人接管风险的高低还跟钱有关。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表示,高薪职员被机器人接管的风险相对较低,低薪职位可能最终将被机器人完全接管。
校长甜看了看自己的工资条,瑟瑟发抖。
  最新报告也赞同这一观点,称工资低于20美元/小时的劳动力更可能面临失业,未来几年这些工作岗位将会被机器人占领。
  但对于每小时工资超过20美元的员工来说,失业风险仅为31%,且随着收入的成倍增加,风险将降为4%
  面对机器人的入侵,我们该怎么办?
  小编认为,培养创意能力是第一要务:
  没有蒸汽机的发明,就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
  没有汽车的发明,也许我们的社会还处于养马阶段。
  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不是就离创意很远?并不是。
  写文章,能从别人看不到的视角入手,就是创意;
  当厨师,能打破常规,开发不同的菜品,就是创意;
  理发师,能根据不同人的皮肤、头型和工作类型,搭配不同的发型,就是创意。
  说到底,创意就是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让任何人或机器人无法替代自己来工作。
  从这个角度再引申,就是要主动学习新的技能:
  在一份调查中,曾有7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学习新技能或者接受重新训练,以便将来能够继续就业。」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小编特意强调了「主动」,这是因为机器永远是被动的,只会按照人的指令去学习和分析。
  我们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把接收到的信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制高点。
  不过,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对人类还是有要求的,小编用一个字来总结——快。
这包括两方面含义:
1.学习速度快
  一定要快,当你的知识体系和大部分人一个水平时,你也就是被机器替换的命运了。
2. 对外界反应快
  我们一定要瞪大眼睛,时时刻刻关注出现的新事物,新趋势,对身边的新事物不要排斥,要有一种接纳和容忍的态度。
如果你感觉自己很难做到上面这几点,那么小编只能教你放大招:拔掉机器人的电源插头。
附:人工智能攻城略地,人类选手胜算几何?
  4月6日至10日,李开复发起一场德州扑克的“人机大战”。对战双方一方由由六位华人顶尖扑克选手组建,队长杜悦曾在世界德州扑克大赛WSOP的无限注德州扑克赛事中获得冠军。
  另一方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托马斯·桑德霍姆教授开发的Libratus。Libratus刚一对一无限注德州扑克比赛中击败四名顶尖人类高手,让德州扑克成为继围棋后又一被攻陷的领域。
  李开复指出,下围棋考的是IQ,玩德扑靠的是EQ,德扑选手需猜想对方在想什么。不过人类代表队的胜算也只有10%而已。
人工智能不断进化,人类是否会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失败者地位?

李开复则认为,机器解放了人类,让人类不用去做很多重复性工作,可以花时间在自己的兴趣上,还可以去做服务、慈善行业。
“各行业都被会人工智能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市场规模,会比移动互联网大十倍。”
  李开复短期最看好的领域是金融。因为人工智能就是数据机器,金融是以数据为主,并依靠调整数据就能赚钱的领域,能在短期内被人工智能改造。
  在无人驾驶领域,李开复认为美国道德、法律层面顾虑太多,加上特朗普不可预测性,技术很难大发展。中国如果能有魄力发展无人驾驶技术,潜力很大。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