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鲁认为,“从能量密度来看,钛酸锂
电池和
铅酸电池遇到的问题相近。铅酸电池诞生100多年了,就是因为太大、太笨、太重,很难推广为车载电源。”
有不愿具名的汽车分析师表示:
日本东芝
公司的钛酸
锂电池“SCiB”,2011年就用于量产乘用车,但反响平平。就是受困能量密度,续航能力跟不上,车主总有里程焦虑,市场不认可。目前,就应用于汽车启停系统,收集存储车辆刹车减速时的车辆制动能量。
“钛酸锂材料能量密度突破空间有限,快充影响能量密度”
珠海
银隆显然也已经意识到钛酸锂电池在能量密度上的短板。
珠海银隆董事长魏银仓曾多次公开表示,第四代高能量密度银隆钛酸锂电池,与第三代相比成本下降40%,能量密度提高60%。
但业界对于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空间仍存怀疑态度。
其鲁指出,能量密度低,这是钛酸锂本身特性决定的。据了解,钛酸锂作为负极使用,容量仅为160-170mAh/g(毫安时/克),而主流的传统石墨则在310-370mAh/g。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冠伟甚至提出:钛酸锂材料能量密度是有极限的,突破材料理论极限是违背科学常识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称,未来电池能量密度将作为
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的一项参照标准,“装载快充型电池的纯电动客车,不分储能系统类型、不分车长、不考察续驶里程和Ekg进行补贴。补贴额度为3000元/kWh,总额度不超过30万元/车。”这对于电池能量密度较低,且依靠补贴的珠海银隆来说是个坏消息。
魏银仓曾对外披露:“(银隆客车)双层车连车架200多万,国家补贴之后100多万。(如果不算补贴,售价则为)200多万,现在出口都是200多万。”
珠海银隆钛酸锂电池标榜的另一优势快充,同样可能影响到电池的能量密度。
魏银仓曾公开表态:“11分钟(把电充满),(那)你看的是受充电桩电流限制(的结果),我们现在3分钟就可以(把电充满)。”
其鲁认为,大电流快充本身就会造成充电能量损耗,如果没有特殊需求,快充得不偿失。
在刘冠伟看来,钛酸锂的快充技术并不值得特别夸耀:这是牺牲能量密度换功率密度,这也是业内认为该技术不先进的理由之一。
去年11月,在广州车展展出的格力银隆大巴,车身还印有格力的
品牌口号“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两家公司的合作,并未因为收购计划泡汤而终止。
“钛酸锂做储能太贵”,“使用寿命长有助市场推广是个伪命题”
需要指出的是,董明珠看好珠海银隆的理由,也不光是钛酸锂电池在新能源车市场的应用,她反复强调的一点是,钛酸锂电池的储能优势。这在智能家居布局上,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大连
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去年12月15日也提到,投资珠海银隆,一方面是出于对董明珠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看中储能业务的前景。
对此,去年12月21日,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为澎湃新闻算了两笔账,从制造成本及商用场景来看,钛酸锂做储能都太贵了。
他称,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低,为储备相同能量,体积必然增大,相应的隔膜、铜箔、铝箔、电解液也全面增多,加上钛本身就是贵金属,很破突破成本控制瓶颈,制造成本太高。
至于董明珠强调的,银隆电池的寿命优势,即所谓的“30年不用换电池”,这在该人士看来,使用寿命长有助市场推广是个伪命题。
该人士称,钛酸锂电池做储能还缺乏商业模式。
他称,出于资金成本的考量,一般的国内公司很难购买长达二三十年的服务,毕竟谁不知道自己还是否长期在这里办公。另外,无论是第一次支付,还是带有利率的融资
租赁,算上货币购买价值的更迭,这笔账并不划算。再者说,十来年内也许会有更好的技术和设备迭代,到时候前期投入都成为了沉没成本,这些都是潜在的商业风险。
据该人士介绍,钛酸锂电池的储能技术在日本早有试点运营,“日本阶梯电价每度价差达1.6元,国内也就七八毛钱,相比成本,根本不划算,所以难以推广。”
在储能领域中,成熟的新能源材料尚有潜能可挖。
珠海银隆董事长魏银仓和董明珠在会场上。
稳定性优势:公交、军工领域或有应用前景
相比在新能源车、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钛酸锂电池的稳定性优势,则少有争议。
东北证券研究院李强及王朝宁在近日的一份研报中就提出,大部分城市客车、公交车路线固定,单程线路在10至40公里之间,终点进站后等待发车时间间隔长。结合客车本身自重、体积较大,对电池体积、重量敏感度较低,因此钛酸锂的能量密度劣势并不显著。
上述研报还称,中国部分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可达-15℃以下,最低气温可低至-30℃以下。“传统石墨负极锂离子电池性能在-20℃开始衰减,在-30℃以下横流充电容量仅为充电总容量的14%,严重影响客车的运营。钛酸锂电池工作温度范围极宽,在-50℃环境温度下充放电性能依然保持良好。”
此外,客车运载量大,因此钛酸锂电池安全性能高,负极材料不生成高温发生放热反应的
SEI膜,能吸收正极发生分解反应释放出的氧气,大幅度降低了电池热失控的风险,造成燃爆。同时,因为对锂电位高,基本不会形成金属锂枝晶,避免了电池内部短路的风险。
在动力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的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黄世霖看来,相对而言,钛酸锂更适用于对于电池稳定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比如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