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德国企业的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的创新体系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建立起来的,对于初创
公司,公司的创新全部来自于个别人的发明,只要不断有新发明出现,公司就不断获得高速成长。但随着公司规模扩大,企业面临着如何把少数人的创新能力变成集体创新能力的问题。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是要把个人的创造才能变成组织的创造才能。
创新战略。创立一种市场上必不可少的新技术,从而获得髙额利润的战略。要依靠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后盾。特别是对那些关键技术,以及那些会对市场产生破坏性或革命性影响的技术进行掌握,并获得专利。此外,创新战略还必须与公司的业务战略紧密结合。
创新战术。聚焦于更好地提高研发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持续开发产生协同的潜力,运用很多方法来达到这样的效果,包括:设定指标、最佳实践共享、全公司范围内的专利管理、联合开发,以及平台战略等。比如设计一个软件模块可以同时应用于多个系统中,又比如安全技术、声音识别、图像处理,以及控制技术等都可以同时被用在工业领域以及能源领域。
创新流程。为达成创新战略,通过系统的流程不断地在从事以下的创新循环:识别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辨认技术突破;预测未来顾客的需求以及新的商业机会;将公司塑造成在该领域中的领导者。
创新规划。为发展出一个系统的、持续的、强有力的研发体系,由相关部门与咨询公司、研究机构、专家合作创造了一种用“创造未来”代替“预测未来”的“未来图景”创新规划,成为实现其研发战略的最有用的工具。这不但为公司创造了新的产品、系统和服务的业务机会,更使其研发与其他部门最终融为一个整体。出于对创新规划的重视,大众汽车公司的长期规划已经做到2037年。
创新人才。通过选聘、培训、激励三个环节来保障人的创新。在选聘环节,除了应聘者本身的专业技能以外,对个人品质或特质方面的要求是:“有广泛的兴趣”、“有好奇心”、“无论在何种困难情况下都能保持强烈的创新愿望”。在培训环节,除了“双员制教育”,还有始终一贯的在职终身教育,西门子公司在每年投入的培训费中,有60%用于员工在职培训。在激励环节,在兴趣激励、发展激励、物质激励、文化激励四个方面,通过工作轮岗、目标管理等手段,上级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一同参与,激励员工的创新活动。
创新制度。一是研发资金制度。以西门子公司为例,研究机构的资金由三方面提供,其中总公司提供35%的资金、业务部门提供50%、政府资助占15%,这就要求,研究部门必须要完成业务部门要求的特定研究工作,才能得到50%经费,达到了围绕市场需要创新的目的。二是创新项目管理制度。通过创新规划找出有必要实行的远、中、近期项目。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其需要技术的来源,通过购买、合作、培育等方法来获得。三是技术孵化制度。对其希望获得的任何外部技术进行风险投资,成立“种子企业”,并为其提供创新所需的资金和技术资源。西门子风险基金计划迄今为止已向全球100多个中小创新企业注入了5亿欧元的种子资金。